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1-04-11 09:45:0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论文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沦为配角,大学课堂缺乏生机。而师生互动模式重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高校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需要避免互动形式上的单一、互动内容上的偏颇,尤其需要从前提和条件等方面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素质教育;情景创设 
  
  现在的大学课堂怎么了?许多人都在问类似的问题。看小说、吃零食、交头接耳、收发短信、打瞌睡、谈恋爱……这些行为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本应肃静的大学课堂上居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免让人忧虑。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作了如下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缺失了传道、授业和解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其为完全意义上的教师。那么,作为大学教师,如何启发学生的兴趣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师者”呢?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可以说是现实而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其实,师生互动并不是新鲜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或内容上涉及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但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例如,国外许多专家把师生互动当做教学中需要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认为师生互动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另外,社会学家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由于课堂中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师生互动就顺理成章,也理所当然应该是课堂存在的重要形式。就其本质而言,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思想,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知,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等。

  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学,而学生大多是充当听众的角色。其结果必然很难达到“教”和“学”统一。一方面,教师课前预期目标一般很难和实际授课的具体过程相吻合;另一方面,教师的自我“独白”往往不能与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效果发生共鸣。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
  2.体现教育的核心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2010年4月,湖北《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随机采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武科大中南分校的近20名学生,除2名同学表示与授课教师接触比较多外,其他学生均表示和授课老师没有交流、很疏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上完课就走人,一门课程是否及格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独立思考、口头表达等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众所周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在高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对此,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佳选择,它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诸多目标,如学生主动精神的展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等等。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两个问题

  虽然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形式单调,师生互动较多,生生互动较少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除了师生互动,其实还包括生生互动。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师生互动,而生生互动普遍受到忽视,有人甚至认为生生互动不利于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乱作一团。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远多于国外,但绝大多数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在国外,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远多于师生互动时间。在师生互动中,中国教师注重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而国外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且后者占有较大比重。其实,生生互动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


  2.内容偏颇,重视认知上的互动,轻视情感上的互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生活是自主的、自由的、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也理应如此。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由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组成。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感互动对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认知互动,而忽视了情感互动,导致了课堂上师生互动效果不佳,这实质上是将人的认知活动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传统教学观的重要缺陷。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就是情感。”可见情感是认知活动的直接诱因,它在认识与行动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这种动力作用还表现为它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因此,高校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师生情感互动,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