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特教学校肢残生教育工作初探

时间:2022-12-04 14:21:2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职特教学校肢残生教育工作初探

摘 要: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群体,因此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的教育观念:或者鉴于学生的身心残疾而对学生过分关爱;或者鉴于学生的身心残疾而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过分严厉。溺爱与苛求都有偏颇,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应当根据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
关键词:特殊教育 爱 严
        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残疾学生的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纯真、无瑕而又是脆弱、自卑的心灵,面对的是一个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教师进行的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实效。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进而引导、修正其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呢?本文认为,教师应当做到随时确立、摆正自己的身份,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随机应变,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
        一、“爱”与“严”的关系 
        “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严”贯穿在“爱”中,“爱”也要随时体现严格要求,惟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残疾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爱”与“严”不仅传承了“爱”与“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其表达与表现上还存在其独特的方面。残疾人教育事业一直把“塑造残疾人健康心理”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因此,特教学校的工作目标、教学目标也离不开教育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所以,作为一切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表达与表现的“爱”与“严”异于普通教育。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其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残疾,教育工作者的爱与严不再像普通教育中那种机械的重复,我们应当正确把握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每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给予适当的爱和提出相当的严。残疾学生教育工作中严与爱的结合,要适时地把握机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使学生群体能严格要求自己,并建立深厚的、纯朴的、真诚的师生关系,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师爱、友爱”,从而激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进而引导学生调适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塑造起健康的心理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这也是我们特教工作领域中特殊的一个表现。
        二、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任何人都是肉体和心灵的统一,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的统一。生理的缺陷,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心理,主要表现在意志、能力、情绪等方面。
        笔者认为,残疾本身对于残疾人来说就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挫折。对挫折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残疾人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自身的和社会的。自身的心理不平衡、欲望不能实现,社会的歧视、不恰当的评估等,都是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在自身的压力里,发展需求的压力是他们最大的压力。这种由内在的需要引发的压力,比歧视压力造成的伤害都大。
        残疾人具有健全人一样的情感特点、情感需求和情感规律。但在我们的残疾学生中,其内心却是封闭的,或者出于自身的自卑心理,或者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要让我们的残疾学生能健康成长,就要通过对学生的“爱”,让他们的心灵与我们教师的心灵相融,感动其心灵,征服其心灵,进而雕琢其心灵。
        三、“爱”
        1.对残疾学生教育工作中“爱”的理解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老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老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着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老师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老师一句话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老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在残疾人教育领域中更是如此,影响更深远。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2.对学生“爱”的表达与表现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老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工作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老师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老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在残疾人教育工作中,学生心理孤僻偏激,在这点上表现极其突出,只有当老师对学生赋予真爱,学生才会紧密围绕在你身边学习、成长,师生之间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生共振。
        (1)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虽然一个特教班里只有二十来位学生,但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等都各不相同,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老师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艺术地教育学生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学习差的学生不会希望自己永远是差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进步,所以我们老师要特别注意这部分同学小小的进步,这时我们更应该提出来作出表扬。如我曾担任我班《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欧同学由于是一名伴有轻度智障的脑瘫孩子,一开始就提出自己不长记性,是不会学好的。针对其特殊情况,我对她的要求并不高,在第一、二次的课堂测试中她只能获得十到二十分(就是二十个会计科目只记得三四个),经分析其实际状况,我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记忆方法,在第三次开始有了较大的进步,已经步入40分段。这个成绩在班里的整体情况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把她拿出来作出了表扬。虽然她是害羞地接受了我的表扬,但随后其成绩是稳步发展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坚持不断地对她提出表扬,在第十次的测试中她终于取得了80分的最佳成绩。作为一名智障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在老师教导下获得学习兴趣,更在成绩上有卓越的进步,是难能可贵的。我再次对其进行表扬时,全班同学也称赞其进步。她的努力不仅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也得到了同学的认可。
        对于后进生的小小努力,我们更应该毫不吝啬地去表扬,这才会激发、引导其作出更大的努力。我深信也经常这样对学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只是不确定它在什么时候才闪光、在哪里闪光!作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让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
        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真挚的问候,我总是给予热情的回应;在课堂上,“微笑”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四、“严”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甚至演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到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尤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家长素质等因素,在家庭中并未得到适当的教育,或者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包袱,甚至受到虐待。走进校园,教育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转变,人格没有得到尊重,对其对社会的热衷期望是当头一棒,这样的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对其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导致的心灵创伤的一种延续和深化,不利于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教育工作中“严”的深刻内涵。
        教育工作中的严,不应是让学生望而生畏的严,而应是让学生体会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教育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是天职,而要严格要求学生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形象,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自己能做到,不要“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应时刻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严格要求学生还应突出一个“恒”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自始至终地严格要求,以达到效果为目的。
        真正的“严”应该是:严而不厉,严而有格。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老师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会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学生感觉老师无法靠近,无法释放内心世界,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自卑、封闭等不良心理就会滋生、深化。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格”就是范围、分寸。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既要有分寸,又要有尺度。如果老师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评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严格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守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另一方面,要公平公正,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执行统一的尺度。如《财经应用文》任课老师曾向我反映我班一向学习认真、刻苦、细致的班长在作业上没有认真完成,只是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完成上交。我听后十分惊讶:班长是我一直以来十分放心的一位学生,无论学习、生活、工作都不需要我担忧,此时此刻甚至在为他想没有认真完成作业的理由:是因为《财经应用文》是一门选修课而没有放在心上?或是因为近期的团委学生会工作影响了学习呢?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他改变学习态度的任何理由。在紧接着的第二天的早读课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班长提出了批评,并对其提出了保持认真学习态度的要求,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同时也对班中其他同学作出了教育。事后班长找我道歉,向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以后会认真对待学习,不受其他工作的影响。在第二次的财经应用文作业上,我特地审阅了我班全体学生的作业情况,尤其是班长的作业,确实有了提高,任课老师也对我班学生的作业情况提出了表扬。随即我也在第二天的早读课上对全体同学提出了表扬,也特别表扬了我班的班长。此时同学们也不由自主地鼓掌表扬起自己来,早读课在一片愉悦的心情中结束了。
        严之有理、严之有方、严之有度,是我们每位教师要细致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实际的工作就是琐碎的工作,于琐碎中放开视野,继而上升到艺术科学的层次是很重要的,从而也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要让我们的残疾学生能健康成长,就要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爱与严有机地结合,要适时地把握机遇、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的心灵与我们教师的心灵相融,感动其心灵,征服其心灵,进而雕琢其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教育文选——生活教育之性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50。
[2]陈明全 班主任的爱与严[Z].合肥:奥博教育网。

【中职特教学校肢残生教育工作初探】相关文章:

中职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方法初探05-09

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08-14

中职学校音乐教学08-23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新探08-09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探讨08-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06-1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模式初探08-09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论文05-22

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08-06

论中职学校教学量化考核工作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