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1-04-16 17:23: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论文摘要: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天津八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性实践,而创造性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青年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实际掌握大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问题研究”为题,从当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面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八所高校的1020名在读大学生、35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60份,回收1020份,有效问卷1019份。
  1.教师调查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是创新教育的理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创新教育的落实程度三方面。
  (1)落实可能性。65.4%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可以部分落实,21.8%的教师认为很少能落实。
  (2)重视程度。49.3%的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9%的教师非常重视,31.2%的教师一般重视。
  (3)理论了解度。70%的教师对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理论有一些了解,23.8%的教师了解不多。
  (4)学生创造力满意度。41.9%的教师基本满意,28.9%的教师比较满意,27.5%的教师不满意。
  (5)原理方法了解程度。53.8%的教师有些了解,38.8%的教师知之有限,4.2%的教师非常清楚,3.1%的教师一无所知。
  (6)创新能力构成要素。56.9%的教师认为是创造思维,29.5%的教师认为是综合能力。
  (7)创造思维构成要素。62.9%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者结合,24.6%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
  (8)知识作用。81.3%的教师认为知识对于创造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创造能力与精神对比。51%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同等重要,30%的教师认为创造精神更重要,17.8%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更重要。
  (10)措施有效性。54.1%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太明显,38.8%的教师认为比较有效。
  (11)障碍。37.1%的教师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是考评方式落后,28.9%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死板,20.7%的教师认为是教学内容陈旧,12.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观念有偏差。
  (12)创新能力培养目标。58.4%的教师有时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27.5%的教师较少涉及,11%的教师明确列出。
  (13)学生提问。61.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提问题,30%的教师有时鼓励,6%的教师有时允许,2%的教师没有时间。
  (14)不同见解。47.6%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42.5%的教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15)成绩评定。给学生评定成绩时,52.7%的教师考虑他们的创新能力,22.9%的教师经常考虑,22.7%的教师很少考虑。
  (16)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48.4%的教师比较重视,31.4%的教师非常重视,16.7%的.教师有时要求。
  (17)科研成果的介绍。55.2%的教师有时介绍,18.4%的教师经常介绍,而22.7%的教师很少介绍。
  (18)指导课外创新。32.3%的教师偶尔指导,26.3%的教师指导过但未获奖,21%的教师指导并获过奖,20.4%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19)课外联系。49.6%的教师在课外同学生们有专业上的联系,40.8%的教师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20)教材作用。44.8%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42.2%的教师认为作用不明显。
  下面是教师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
  (1)教师专业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文法专业20人,经管专业32人,人文专业35人,理工专业224人)。
  文法—理工,在知识对创造力的形成重要性、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方面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重视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由于选取文法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于理工专业少得多,调查的结果不排除片面性。
  人文—理工,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为重视。
  人文—经管,没有呈现差异。
  由于教师专业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上。通过数据发现,相对于文学专业,理学专业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龄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10年以内187人,10到20年85人,20年以上81人)。
  10年以下—10~20年,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差异显著。从数据看,教龄10~20年的教师比起10年以内的教师,更多地指导过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总体来说,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指导的频率都不太高。
  10年以下~20年以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课外与学生专业上的联系方面差异显著,而且是极为显著。教龄长的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现出较为丰富的经验。
  10~20年—20年以上,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评定学生成绩时是否考虑他们的创新水平,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与学生课外专业上的联系密切度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教龄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中。教龄长的教师更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性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造思维的构成要素,创造能力同创造精神孰重孰轻,在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自己科研成果的频率,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等方面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