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时间:2022-08-23 08:28:2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语文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语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提高学习效率。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①导入方法有:音乐感染导入法、悬念激趣导入法、前后照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诗词导入法、故事吸引导入法、对联导入法、概括激趣导入法等。

谈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音乐感染导入法、悬念激趣导入法、前后照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最佳的四种导入法,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在诗歌课堂教学中能以“音乐感染”导入法,效果更佳,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审美氛围中,通过乐曲播放与所教诗篇情调节奏相谐和的乐曲,更好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因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是很高,对于品读诗歌的意境就更难把握了。所以,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首先可利用教学录音磁带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也可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展示赤壁的风貌,来激发学生的趣味。教《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可以向学生播放这首诗词和王维的《鸟鸣涧》的配乐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一种审美氛围中,通过乐诗和朗读的双重作用启动学生的审美知觉。由于两首诗词及新配音乐的风格具有鲜明的对立性,因而在学生审美感官——听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各自的文学风格也借助审美知觉沉淀在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很容量地对《念奴娇示壁怀古》这首诗的风格总结出了“豪放”这两个字。再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我采用《梁祝》音乐导入,渲染了缠绵凄楚的气氛,使学生们立刻就被感染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配乐朗读录音,能增强抒情主人的形象。

  二、“悬念激趣”导入法

  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如上《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用“悬念激趣”导入法,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可以提出了这样几个研讨型的题目。1、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2、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3、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慧,那么她们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并结合《礼记》中的古文化知识“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学生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对本文积极而深入地学习。再如在教学《祝福》时,可用“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来设置悬念导入。结果学生答案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

  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对同一种题材,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比如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杜枚的议论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王安石《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牧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