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观 走出创新路

时间:2022-08-23 08:28: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更新教学观 走出创新路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得轰轰烈烈,其轰动效应带来的却不一定是实际的成效。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各个学校,电脑取代了教案本,白板发挥了很多黑板所无法企及的功能。然而,许多老师仍旧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讲台为阵地,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讲代学”的现象仍占主流。 
        这种旧有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以立足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如何从传统教育过渡到顺应新时代要求的革新教育,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必然要经过涅槃重生般的挣扎和暴风雨的洗礼。在此,笔者想和广大同仁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大致经历了学习——更新——创新三个阶段。
        学习阶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更应该作为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因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则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
         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时下对教师的期待。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论,不仅要掌握新的英语学科课程标准,更要全面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总结、推广教改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促进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的提高。
        实施新课改,首先要从“研”字上下功夫。结合自己从教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确立围绕“纲”、“生”、“材”、“法”四个方面作为主要研究范畴,并学习相关教学理论。
        1.研纲。所谓“纲”,即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及其相关理论。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英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考试说明》等就是学习的纲要。认真研读这些纲要,进一步明晰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避免偏离航标,走入误区。
        2.研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树立确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目标,确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研材。材,即教材。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功能、结构,找到每个模块与课程标准分级目标的对应点。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以及每个单元内各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具体目标。
        4.研法。法就是教学方法。以任务型教学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认知层次和能力水平,确立用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
        二、更新阶段
        学习新课程及其相关理论,使笔者弃了许多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崭新的教学观,修正了错误的教材观,形成了新型的学生观。
        1. 树立崭新的教学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修正错误的教材观。长期以来,总是固守着“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的陈旧观念,习惯于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教学从教材出发,最后又回归教材,使得师生沦为课本的附庸、教材的奴仆,教学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经过学习研究,树立了“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导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3. 形成新型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和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也不再是顺从的接受者。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课堂教学要致力于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上。师生双方共同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创新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规律以及在教学中怎样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和教师角色的转变;研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如: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意识,把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研究如何“用教材”,而非如何“教教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路子,构建适合所教班级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