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教育: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时间:2022-12-05 06:24:5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益教育: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论文摘要]精教育是精益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性应用。精益教育以经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个性化发展为手段、以集成化流程改造为支柱、以质量卓越为目标,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有较好的适宜性。独立学院推行人才精益教育,要坚持以精益思想为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来来以流程改造为手段,推行准时制教学。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精益生产 精益教育 
   
   
  一、从精益生产到精益教育 
   
  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TPS)为基础而提出的。他们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在之后出版的《精益思想》一书中,詹姆斯·P·沃麦克等人又将精益生产方式精炼为精益思想,进一步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精益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使之趋于理论化、系统化。 
  从其理念与价值观方面考察,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灵活性,使生产系统适应各种多样化、高质量的社会需求,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其核心理念是消灭浪费、创造价值。精益思想建立在五大精益原则基础上,即:根据用户需求精确地确定特定产品的价值;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使价值不间断地流动;让用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坚持持续改进。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哲理,近年来,精益思想已被延伸至集市场信息与生产为一体的经营系统,在包括教育领域的多个行业中被普遍传播和应用。“精益教育”就是精益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性应用。基于精益生产,路甬样等在《工业创新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首次提出了“精益教育”的概念。之后孟现志在《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一文中,通过对“精益生产”理念和方法的借鉴,进一步诠释了大学科技人才培养的“精益教育”概念,建构了以“观念更新、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为平台,以“模式化(GT)课程设计”、“适时制(JIT-Just In Time)教学运行”和“全面质量管理”为主要支柱的大学科技人才精益教育模式。精益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教育活动中贯彻精益思想,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节,造就与学校定位、办学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在禀承精益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人才培养理论,推行精益教育,应能从独特的视角丰富教育理论及精益思想。 
   
  二、精益教育理念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适宜性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专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产生与发展时间不长,与其价值目标、发展定位适应的系统管理理念远未形成,因此,借鉴工业界成熟管理理论,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独特要求进行相应调适,是形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值得尝试的路径选择。而探究精益思想蕴涵的理念,则无论从实践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视角,均能反映出精益教育运用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是适宜的。 
   
  (一)精益教育以经营效益为核心 
  精益思想是集设计、开发、制造、经营为一体的全局性的系统创新思想:面向市场、优化流程、追求卓越。精益战略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它所推崇的“JIT准时制”生产战略理念,“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供应所需要的产品”,克服了各竞争基点的矛盾和排他性限制,可同时实现成本、质量、时间、柔性等竞争优势。 
  独立学院具有按民营机制运作、基本没有国家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自主筹集社会资金的主要属性,因此有着树立经营意识、寻求先进管理理念、重视人才培养成本与办学效益的本能需求。实施精益教育,能帮助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充分考虑市场、资源、成本和效益,实现组织结构、培养流程的精简,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发挥资源的高效率。 
   
  (二)精益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精益思想的市场战略是顾客价值领先战略,由顾客决定价值结构以及关系营销,实现为顾客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适销性、适宜的价格、优良的质量、较快的交货速度、优质的服务是精益生产面向用户的基本内容。与用户保持密切联系,将用户纳入产品开发过程,以多变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真正体现用户是上帝的精神。 
  独立学院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因此必须将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列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定位。独立学院实施精益教育,可以研究和利用市场,以市场未来需求为指向,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设计,提炼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精益教育以个性化发展为手段 
  由于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不能同时满足多个战术目标,精益生产是对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改进,它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最佳特征,可以经济地实现多个战术目标:满足多样化、多变化、快速交货、高质量需求,并能借助高新科技对信息社会快速多变的多样化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 
  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表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也与独立学院创办初衷相悖。独立学院实施精益教育,通过劳动力市场分析、学生愿望调查、办学资源整合、工作计划实施等内容,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利于社会多元化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满足。 
  (四)精益教育以集成化流程改造为支柱 
  精益的价值只有在采用集成观点、持续改进的思维下才能全面实现,仅在生产、研制或供应链某个环节或某一阶段实现精益,只能是局部优化或暂时优化。精益的集成是价值链上组织内部人和组织的集成、技术和信息的集成。精益生产合理组织生产结构,便于组织整体的协调一致和个体的独立运作,同时强调持续创新。 
  独立学院实施精益教育可以摆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窠臼,通过教育流程的再造与持续改进,对现行人才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集成;人才质量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集成;校内教育资源、母体高校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的集成;人才培养环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集成等,使之适应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 
   
  (五)精益教育以质量卓越为目标 
  基于对质量执着追求的精益生产,其理想境界是零缺陷的工作目标,追求最低的成本、最好的质量、无废品、零库存与产品的多样性。正是永无止境地追求这一目标,使组织永远保持进步。精益生产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强调将质量观念嵌入管理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事后评价。 
  处于生存危机中的独立学院必须追求质量与卓越,质量控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吸纳精益教育,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对选拔控制、培养控制和毕业控制全过程的评价,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方位评价,能够提高培养过程的可视性、可预测性,降低培养风险,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独立学院精益教育的设想与建构 
   
  精益思想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之变革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借鉴。面对新形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要有总体重新设计的手笔,要以新思维、新理念、新观点应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导入精益教育,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精益思想为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由于办学历史短、积淀浅,独立学院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制度还缺乏制度本身应有的原创性、独立性与稳定性,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管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等远未成熟,它更多的是对母体高校的一种附属。近几年,尽管独立学院发展势头迅猛,教育改革逐步深入,但在人才培养环节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内容与母体高校趋同,缺乏适应其定位使命的系统设计;二是尽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缺乏与社会、市场之间内外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教学过程中仍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缺乏对学习、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多元化、个性化培养的有效应对;四是评价体系仍局限于采用“纸笔测试”为主的质量控制方式,缺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评价创新举措等等。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也就是人才的“大批量生产时期”。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形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是否适应社会市场的多元需求?是否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专有本领?单纯地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连续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简单地照搬母体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更有悖于因材施教。没有社会参照的按照“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和考评办法鉴定出的人才不具备社会“适用性”,以“模具制造、批量生产”见长的“制造型”人才培养方式只能带来学生的普遍失败和哲学人本学意义上的倒退:如人格不健全、生存适应能力差等。所以独立学院可以探索实施精益教育这一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改进忽视多元发展与个性要求的“批量生产”程式。 独立学院人才精益教育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尤其要树立市场观念与效益观念。必须关注市场、资源、成本和效益,重视对母体高校资源的有效依托,加强与产业界和社会的联系交流,注重用人机构的意见和学生的个性,要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协调并适度“超前”,同时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因此,与传统教育相比,精益教育视角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有着以下多方面的区别:培养目标明确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人才标准设定为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统一;培养规格强调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方式趋于集成化、开放式;教育内容要求能适应市场导向,具有可调适性;教学方法注重发现法、交互式学习与实践;教学中心转向学生,教师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提供学习指导与教学服务;质量控制注重全过程化,校内控制与社会控制相结合;管理机构实行精简化,去掉多余的环节与人员,纵向减少分层,横向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分布平行网络的管理结构。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必须有着与母体高校不同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而需要的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要增强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综合课程的通用性和学科的知识体系等因素,采取模块式课程设计。模块式课程设计以模块为课程的最小单位,各个模块的有机组合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选择余地,创造独立学习、思考和探索的“活动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模块的组合,以适应不同程度、不同需要、不同兴趣学习者的要求,增加学习的自由度,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开发学习者的潜能。模块课程有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不以追求知识的“完美性”为目的,注重知识的“可解构性”和“普适性”,是知识中最基本、最具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各个课程模块性质不同,功能各异,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便于“拆卸”和重新“拼装”组合,又通过教学主导思想发生联系,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基本操作框架,为学生发展成为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服务。 
  独立学院模块化课程设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第一,要立足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类型。独立学院要培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统一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课程体系可按“基本理论+特色专业方向”的模式进行设计,提供三类课程:专业知识理论课程、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和职业素养养成课程。作为本科层面教育的要求,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面向,开设特色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以满足岗位的需要。第二,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确定课程模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具体落实到某一专业方向的人才质量要求,制定专门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可测量的具体标准。课程设置要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市场预测与就业定位分析,设计专业基础必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订单培养模块及专业拓展任选模块,并通过市场调查与实践不断调整改进。第三,要根据知识分类和教育个性化需求确定课程体系。淡化对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追求,突出实践性,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打破孤立的学科课程设置和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认真设计通识课程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科学艺术和创业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各类课程均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以供选择,在保证专业方向和提供充分选择性学习环境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让学生按自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倾向选修难度、范围不同的课程。  
   
  (三)以流程再造为关键,推行准时制教学 
  准时制教学是精益生产的“JIT”在教学中的应用,其要求是教学要“适量、适度、适时”。“适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准备提供适当数量的学习与训练材料;“适度”是指教学中没有多余环节,合理强化,注重提高效率;“适时”是指教学时机选择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过渡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等要恰在其时。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运行由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导和学生成绩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运作,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而有效的准时制教学运行,应能成为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可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借鉴精益生产的“准时生产制(JIT)”方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流程进行再造,应按照价值链重新组织设计教育流程,培养规划与资源调度应着眼于人才的“适用性”,并随时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保持实时(in time)的、在线(on-line)的信息交流。同时对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如课程规划、理论教学与实习锻炼时机的选择等也有一个“准时制”的问题,内容安排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准时制”的运行,要求独立学院在基础条件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应对:逐渐形成具备相应理念的成熟的管理队伍,提升社会区域人才需求与预测的能力,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保持教学运行的连续性和可继承性,加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克服管理机构肿,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实施弹性学分制。 
  结合模块化课程设计,独立学院运行“准时制教学”要体现不断适应、持续变革的动态特征,主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对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设计。通过对培养目标、教学条件、学习准备的分析,基于市场就业取向与学生素质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优化。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制定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探索适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二是对各模块教学进行合理安排。调研、分析课程模块的教学目的;拟订系统方案,保证各个模块与模块教学体系的主导思想一致;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掌握模块内容的独立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制定检测系统,运用多种手段检测学生对模块的掌握程度,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三是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拼盘式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实践内容,开设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能力为导向、基于团队的合作性教学方法,以实践为导向的操作性教学方法。 
  精益教育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路径。独立学院在移植应用在企业组织行之有效的精益思想时,一方面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理解精益思想的内涵本质,完善精益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身独特的教育规律,进行适当的调适使之适用。

【精益教育: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相关文章: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08-19

伦理教育与独立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强化探索05-14

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究论文04-25

简析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水平的路径06-15

高校生存教育实施路径浅析论文05-25

简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内的高校共青团工作08-28

论文:运用新媒体培育大学文化品牌路径研究05-15

试析高校网络教育路径优化的思考08-19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论文04-30

简析职业教育中化学实验的作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