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之品鉴

时间:2022-12-05 08:25:2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书籍设计之品鉴

摘要:书籍是承载知识内容和富有文化气息的信息载体,主要职能是承载文字图像信息,既可供以阅读又可借此传播文化。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对包括书籍外观等的整体设计。讨论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与还原书籍设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书籍;书籍设计;品鉴
        书籍是承载知识内容和富有文化气息的信息载体,是以内容为本,以视觉形态为体的人造物。其主要职能是承载文字图像信息,既可供以阅读又可借此传播文化。因此,书籍包含两大基本特征:它是信息的承载物,同时又具有独立品格。
        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对包括书籍外观(封面、书脊、书口以及书籍形态等)、书芯(结构布局、版式设计、图文设计与编排等)以及外延设计(腰封、函套、书签等)等多个结构组成部分进行的整体设计,是集编辑学、逻辑学、美学、装饰学、图像学、工艺学、设计学、记号学于一身的设计门类。
        书籍设计之品鉴
        当前,无论在出版行业、书籍设计界、还是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对书籍设计水平的品鉴均鲜有研究。书籍设计界曾经就书籍设计要“书卷气”还是“广告气”展开过争论,提出“书籍设计的形式要服从于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要有时代性、民族性”。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虽然提出“五感说”、“多元美感的装帧观”等观点,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品评标准。
        目前,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一、当书籍成为商品,对其设计水平的评判主要交由市场来完成。然而,目前广大受众对书籍设计的理解有限,加之自身艺术审美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的统计也存在客观困难。二、专业设计赛事与展览。主要由组织机构聘请业界人士针对不同主题制定评价标准,往往各有侧重,不同赛事不同程度上反映各自特点。三、教学机构的教学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均设有书籍设计课程,但课程名称上依然存在不同版本,诸如:书籍设计、装帧设计、书籍装帧等,由此带来的是对书籍设计的不同理解,也决定了对书籍设计水平评价标准的不同。
        一、对书籍设计的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对书籍设计的品鉴所关注的是设计的结果,而书籍设计与对设计的品鉴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与还原书籍设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书籍设计本身而言,对书籍内容的创意传达水平、整体形态与结构的设计、视觉元素的统筹安排、印刷工艺的选择与印制装订水平的综合评价等是检验书籍设计水准的基本内容。
        1、 书籍的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构建书籍本体美。
        书籍设计是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传达、诠释与升华,是对书籍精神性的视觉再现。德国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书籍设计“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书籍的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其功能、审美与内容、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语言的独特性,在诠释书籍内涵的同时还会有所外延。但是不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使书籍表里不一。工艺美术家邱陵曾经对书籍设计做过这样的表述:“书籍装帧艺术一方面为书籍的内容服务,一方面为广大读者的使用和欣赏服务,二者是统一的。书籍装帧艺术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必要通道和工具,它对于书不是伴奏,而是合奏。”
        如果说内容是书籍的内在美,是书籍的灵魂,那么形式则是书籍的视觉本身,是外在美。打造书籍本体美就是要通过设计使书籍的内在美得以视觉化。不但要求书籍设计者在开展设计时要对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将书籍视为有生命的个体,从内容出发,为书籍塑造相匹配的形态和气质,从而形成书籍的本体之美。诸如开本、外形、结构、厚度、重量、材料、工艺、页面版式、文字、图像、色彩等,都是营造书籍本体美的重要因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书籍的内容。
        书籍内在的文化涵养以及由此而自然散发出的外在气质相结合,才会构成有血有肉的书籍本体美。
        2、 书籍整体逻辑安排与视觉呈现
        西方辞典广泛使用BOOK DESIGN来表述书籍设计,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EDITORIAL DESIGN(编辑创意设计)。要求在设计前期对书籍内容进行梳理和编辑,将内容合理的安排在书籍形态的结构中,再完成从抽象内容到视觉上的转化。书籍整体设计如同影视剧的拍摄,导演在理解剧本之后就要统筹整部剧作的演员人选、剧情构建、进度安排、场景设置等等。书籍设计者就相当于导演,需要具体安排内容与结构的关系,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
        书籍由彼此联系的多个页面组成,因此在结构上和时间上便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本设计优秀的书籍必然呈现出结构合理、视觉和谐、象征贴切的整体面貌。 例如,Cyan工作室为《柏林当代艺术展》设计的画册:“在书还没有打开的时候,你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空间性——塑料外封面与纸方面上布满了均匀的立方体图案。”翻开后映入眼帘的大幅照片都是在柏林著有特殊意义的公共场所。它们是画册的“引子”,展示了过去十年间,东西柏林合并之后,柏林所经历的变化。纸张与印刷方式的切换与画册的章节结构交相呼应……这是画册的核心部分,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以照片形式展开在一个对页上,页码索引位于右页的右上角,它会指引你找到下一个章节中的、相关的另一个对页……再下去,英译文部分,使用一种更薄的纸(单色印刷)。最后是艺术家的履历……”如上所述,我们所见到的效果便出自于设计师在书籍设计之初的整体逻辑安排。
        3、 细节的设计与工艺
        “书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他最重要的功能”。在对书籍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诸如在印前设计中,注意字体、字型、字号、字距、行距、横排、竖排及其组合变化,文字组的层级变化,注意章节页、书眉、页码的设计,注意书脊、书口、环衬的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注意印刷工艺和印刷材料的选择,注意抽样检查与校对,装订工艺与质量等。一本书在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书籍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关注细节过程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应因过于苛求细节而忽视设计的整体和谐与书籍的基本职能。以书眉与页码设计为例,目前在我国图书中,页码与书眉已经是书籍必备的组成部分,就其功能性而言,一方面他们便于读者对书籍的认识和内容的检索;另一方面起到加强书籍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作用,是提升书籍设计表现力的一个因素,就单一页面而言,丰富了书籍的视觉语言。前者是出于功能性上的考虑,后者是设计形式美学范畴。但是,有些书籍过分注重书眉和页码上的细节设计,甚至使其脱离书籍整体而孤立存在,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也大大折损了书籍本身的美学价值。       4、 材料和工艺的选择
        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包括书籍承印媒介的选择、印刷油墨、印刷与装订工艺的选择等。材料和工艺并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情况下,书籍选用纸张作为承印材料,不同性质的纸张对传达不同的内容也有一定辅助作用,甚至不同纸张、不同克数都会对印刷结果产生影响。例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材《LAYOUT版式设计》,该书的印刷选用了三种不同纸张,其中1、2、4、6、8、10书帖采用亚光纸印刷;5、7、9书帖采用了光面纸;书帖3运用无光纸;书帖11则运用了牛皮纸。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纸张在同一种印刷工艺下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在书籍发展过程中,因为纸张的发明与应用促使书籍得到了飞跃发展,由此书籍在形态与结构上也基本确立下来。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下,纸与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纸虽无声却胜有声,中国传统纸张几乎浸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纵然在数字时代的当下,电子书也在一直在试图模仿纸张所带给读者的视觉、听觉感受。
        随着书籍设计的发展,书籍设计在材料上也不限于传统的纸张,除了花样繁多的特种纸之外,各种织物、木材、金属、塑料,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不同层度上在书籍设计中有所运用,同时,对不同的材料施以不同的印刷与制作工艺。例如原研哉对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册的材料和工艺上的设计:“我希望封面能够使用一种白色柔软的纸张,以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使得文字部分凹陷下去,而且凹陷下去的部分呈现出冰一般的半透明效果。在支持冬奥会造纸厂家的努力下,具有“冰一般”感觉的纸最终生产出来。将文字的金属模板加热,然后压在纸上,文字部分出现凹陷,因为热的作用,部分纸纤维融化成半透明状”,“柔软的素材唤起人们关于冰雪的记忆,在其正中,则是以烫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深红色圣火,光亮的红色火焰深深的压在雪地中央。”
        5、有创造性
        书籍设计要力求推陈出新,不落俗套,拒绝平庸,“唯有创新的艺术才有灵魂。”一年一度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为书籍设计提出自己的评选标准:一、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的传达给读者。二、强调超越、有创造性。三、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虽然“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美,但这一标准的含义却异常丰富,包含了书籍设计的方方面面,其中,创造性是一项重要标准。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等发展到古老书籍的简、牍,再到、帛书和纸本书书籍、电子书,经历了无定型阅读——沉重的阅读——卷轴式阅读——翻页阅读——平板阅读……多个历史时期,书籍设计的发展创新,促使书籍在概念、形态、材质、工艺、和技术上取得巨大发展,尤其是步入数码时代的今天,电子书从某种意义上是在书籍形态上新的探索,似乎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将书籍最原始的形式与传统书籍概念的一次超越时空整合。电子书籍是对书籍形态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替代纸本书籍。不论是传统书籍还是电子书的设计均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6、 通感
        从与一本书的一面之缘,到书执在手的诵读与品鉴,人与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经历,也许是因内容,产生爱屋及乌似的感情;也许我们会下意识地将书籍的精神与体态自我重合,从而完成一次书籍形式与书籍内容的比肩;也许是自然而然的翻页所发出的沙响、翰墨与纸香;也许是某一处精巧的插图或别致的工艺;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把读书环境的一茶一室都纳入到对书籍设计的鉴赏之列。此时的书籍已经不仅仅是文字的躯壳,我们在品读中的所思、所见、所听、所闻、所感均构成对书籍品鉴的因素,而这一切通感也是书籍设计作为满足阅读需要所虑之处。通感实现了书籍设计者与书籍内容、读者之间的对话,而书籍成了永恒的媒介。
        书籍设计不同于其它产品设计,它源于书籍自身的文化特征,明代《藏书纪要》指出,“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帜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认为装帧艺术的本质“主要不是锦上添花,不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要,而是在引起美观感受的同时,引导读者对书籍的内容作深入的理解”。所以说,我们要从书籍内容及其本身职能出发,来鉴赏品评书籍设计。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书籍依然是重要的知识传播工具之一,因此,加强对书籍概念的理解对书籍设计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许有一天,当书籍脱离了传播知识的一般功能,退出作为一般概念的书籍历史舞台,再次回到小众人群,其概念和意义也将被重新定义和评估。 
参考文献:
[1]《书衣翩翩》  孙艳 童翠萍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2]《书艺问道》 吕敬人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3]《平面设计艺术》  芦影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欧洲设计进行时Cyan塞恩工作室》   李德庚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6]《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版式设计》  加文.安布罗斯 / 保罗.哈里斯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书籍设计之品鉴】相关文章:

“天使”之翼06-10

扬师生交流之帆 启英语教学之航06-15

食文化之遐思论文05-04

浅谈体育教学之美06-10

教之自然 学也张扬08-22

高校教育文秘教学之探讨06-13

教育之美论文(精选14篇)03-21

论文写作之文献综述的写法05-11

高中化学教学之探微08-29

毕业论文之格式详解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