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敲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时间:2021-04-17 18:18: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想象”敲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那么,作为语文学科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大有可为的
        从学生的心理上看,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随着课程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激烈,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有特色。所以,低年级学生听了一篇故事,让他们再复述一遍时,他们往往是一字不漏地复述;而中高年级学生由于阅历的丰富,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般能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加进一些新的、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例如,在以“放弃”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开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人的豪言壮语时刻提醒我们不要放弃,这是一种毅力和信念的象征。毅力不能失,信念不能无,可是有时候过分执着的追求未必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懂得学会放弃也是一种美好。”
        从学生的学习上看,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性,决定了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从深刻的思考开始。而“思维活动是言语活动的心理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在读写训练中,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也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教学目的进行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可以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学得生动活泼。
        从教材上看,语文学科所选用的课文,是世世代代中国人集体创作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品。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情感的想象能力。如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中,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但只说出清香和歌声的的相似之处,句子的韵味尽失。有的学生描绘了他想象的一幅图画:“静坐在庭院的月桂树下,月桂的清香淡淡飘来,耳边有隐约可闻的笛声,猜想着吹笛子的人是什么样的,心中很恬静,很轻松。”也许是有过同样的经历,也许是触发了某种情感,对这位学生的发言,同学们不由得报以掌声。我想,以生活或想象的场景去比附、形容文中的场景,是一种非常有些的方法。语文教材中的注释、看图说话、仿写、阅读、作文等活动,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 在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的主要方法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整合的过程。根据想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以把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 
        (一) 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黑格尔认为,艺术形象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并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可以指引到一种意蕴,将象所包含的意蕴浮出水面。
        再造想象是依照词语描述或图表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因为再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本人独立首创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现别人曾经设想过的形象,所以再造想象不但灵活、清晰、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雕塑家可根据某些图画资料将自己从未见过的历史人物刻画得如生,同样,小说家也可以根据历史留下的某些资料,将历史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些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再造想象在青少年的学习中显提十分重要,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1.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另外,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 
        2.凭借形象材料,启发想象。
        形象直观的材料,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声音、实物模型等材料,借助想象的翅膀,重新构想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学生大脑存储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程度。这里,选用一些具有新奇特征的内容,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才能呈现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活跃神态。
        (1)可以凭借插图进行训练。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有趣的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中心。教学中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状景,就能使学生的想象得以诱发。如审视《故乡》中的闰土,我们回发现,少年时的他是个健康、富有活力、勇敢机敏的“小英雄”形象;到了中年则成了憔悴不堪、呆滞麻木、迂腐迟钝的木偶人形象。       (2)可以创设情境,进行训练。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项羽本纪》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出“巨鹿之战”“鸿门宴”“下之围”几个项羽经历的重要的人生片断。这些片段是项羽人生舞台上最为扣人心弦、惊心动魄单位几幕,也是秦汉之际中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几个时刻。在巨鹿之战中,我们看到了项羽驰骋纵横、永冠三军的霸王气概;在险象环生、波澜起伏、环环相扣的鸿门宴中,我们看到了项羽率直轻信、优柔寡断的一面;在下之围中,我们看到了项羽悲歌别姬、披坚执锐、斩将刈旗、乌江拘渡、自刎身死的画面。我们在感受到项羽叱咤风云的一面时,也充分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至此,一个声貌毕肖、光辉四射的项羽形象便矗立在学生面前了。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表象的基础上,渗入了自己的情感,重新创造出新的、悲壮的项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