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1-04-14 14:20: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诚信 诚信缺失 交易成本 经济学分析

试析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在分析目前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矫治诚信缺失、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的构想。

  1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有诸多表述,概括起来有3种。一种是“互悖”说,该观点认为,诚信与市场经济是一对互悖范畴,市场经济铁的法则是利益最大化,而诚信在本质上具有排利性,只要市场主体以逐利为目标,失诚失信行为就不可避免;一种是“雷区”说,认为中国的诚信问题与人均GDP相关,人均GDP较低(500美元以下)和人均GDP较高(5 00l)美元以上)的“两端”,都是诚信的“安全区”,而人均(GDP介于500 -5 00l)美元的区段,则为诚信的“危险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恰好步人了这个敏感的“雷区”区间,诚信缺失现象突出不足为奇;第三种是“绩效”说,该观点认为,诚信状况与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关。格守诚信法则,企业就有不菲的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显著,则企业作为必属诚信之列。而绩效欠缺者则可能面临诚信压力。

  上述3种观点对拓展人们的诚信审视思路有一定启发意义,但由于其自身视野的局限,若以之为矫治我国目前诚信缺失问题的依据,则有必要在此作一商榷。

  首先,诚信与市场经济并非一对互悖范畴。从人们对“市场”及“交易”的定义,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就有“诚信”的内涵,杰文斯认为,市场是指任何一群商业上有密切联系并进行大量交易的人。哈耶克则认为.市场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这些定义表明:参与市场交易的人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没有合作精神的交易在词义上是矛盾的。交易实质上是权利的互换,只有为双方相互承认的权利才有交易的充分条件。而交易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当事人都有充分的信心预期对方能履行承诺,否则,即使交易能够带来利益,交易也不会发生。无视对方的权利,以胁迫、欺诈方式完成的商品交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而是掠夺。

  市场的博弈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和排斥非诚信行为的过程。“重复博弈”促成了声誉(诚信的累积效应)机制的建立。根据无名氏定理(folk thereto ),当合作将无限期进行下去的时候,任何追逐短期利益(无论多大)、背离诚信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双方会谋求不断的合作,以建立自己的声誉。研究表明,只要是在稳定而不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发挥作用并不要求契约双方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只要有一方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其他人又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审核会计报表,品牌、商标或者社会审计)观察到对方的商业行为,就足以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任何人都可以与“长寿”一方签约并接受它的“权威”指导。因此,借助声誉机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供给诚信这种稀缺的资源。也就是说,市场交易中的非诚信行为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去抑制,市场制度作为人类有效的经济制度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就在于市场力量能不断抑制和排斥非诚信行为。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讲,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特定的规范体系。它提供规则、强制和制裁。市场经济制度通过制定规则提供诚信的行为规范,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品行。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之上、依靠竞争行为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为保障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必然要求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换是平等自愿且没有欺骗的。诚信与市场经济并非互悖范畴,相反,目前我国市场诚信缺失泛滥是缘于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诚信缺失既是全球性问题,国内有,国外也有;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同时也是全过程问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还会有。20世纪前,美国大规模侵犯别国知识产权引起了英、法等国激烈的抗议。去年,欧盟委员会发布年度报告披露,2001年欧盟15国海关共查获假冒和盗版商品9 500万件(价值20亿欧元),比2001)年增加39%,比两年前增加了900%。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的诚信问题与人均GDP相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恰好步人了敏感的“雷区”区间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以站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