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3)

时间:2021-04-14 14:20: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

  第四,批判人生。叔本华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人的哲学,他扯断了传统理性所编织的一根根禁锢经纬而直取人生本义,力图从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上来说明人和人的本质。他认为,生命力的主要特征是无意识的、不可遏止的、盲目的欲求和冲动。人和世界万物的本性都是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和奋斗。但人是有意识的,能够通过自觉的认识来识破生命的“摹耶之幕”,因此人是知生死的,自觉地为生而奋斗,渴望从死中挣扎出来,但最终仍逃脱不了意志的主宰。他说:“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死亡不过是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如猫戏鼠〕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在这未被吞灭之际我们就以巨大的热诚和想方设法的努力来延长我们的寿命,愈长愈好,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然而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就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欲求造成了人生的痛苦。因为人的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即便是人的全部愿望都得到了满足,那么随之而来的又是困乏和空虚无聊。“困乏是平民群众的日常灾难,与此相似,空虚无聊就是上层社会的日常灾难。在市民生活中,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困乏。叔本华就此论断,人生无幸福,幸福无常驻,人生就好比一架钟,上好发条就走,永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荡去。因此,“各人依身份和财富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但这决不意味大家内在生命的快乐与欢愉有什么差异;我们都是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死而已”。

  人的本质就是为生存的挣扎和奋斗,人生的本质就是在生存中的痛苦与无望。就是出于这种对人性的认识,叔本华走向了悲观主义。他说:悲剧提醒我们,“人生原来是这么一场悲惨的梦”! “悲剧引导我们走向绝望,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并不真能使我们满足,也没有让我们沉迷的价值”。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迷误,了解到人生的悲惨和幻灭是最清楚的认识。在生命意志的驱使下,“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他无情地抨击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认为生比死更痛苦,“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也许断没有一个人,如果他是清醒的,同时又是坦率的,会在他生命终了之日还愿意重复经历此生一遍;与其这样,他宁可选择压根儿不存在”,“但丁写他的《炼狱》若不是取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还到哪儿去取材呢?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真已变成一个很像样的地狱了”。由此,叔本华终于对人与人生做出了弃世绝尘的结论,那就是根除生命意志的一切欲望,清心寡欲,在那古井无波的印度佛教中寻求“寂灭中的极乐”,和“归于梵天,或象佛教徒那样以进人涅架来回避它’。

  如前所述,叔本华哲学绝非完美和深刻的,那么,我们批判和省察它的现实意义何在呢?

  首先,叔本华哲学是一种文化批判哲学,他以“四批判”学说整合了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基本走向,召唤了西方哲学的一次历史性的复归。自启蒙运动以来,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就占据了西方文化的统驭地位,由于科学理性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进步理想,都被寄托在了统一化和理想化上,一切都以律一的法令和规则为依据,一切都以标准化和合理化为原则。但是,这种进步文化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排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压抑了个性发展的自由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是“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的。叔本华哲学正是以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摘除了绝对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虚幻光环,使哲学由纯粹理性的思辨沉迷重新转向了生存意义的感性思考,使理性由知识技术化再度亲和于人性情感化,建构起了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生命价值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