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1-04-20 09:19:3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育人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对三全育人的有效探索实践,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需求。文章立足实际,对高职学生实施导师制育人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实践的路径、取得的成效,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导师制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阶段。《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结合职业人文教育、综合素养提升等要求,推行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导师制在精细化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内涵特点
  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14世纪,但直至19世纪以前,牛津大学的导师都不算是学院的正式教师,而只是私人导师,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不是以学生的学业为主,而是涉及道德、经济等多个方面。大学考试制度改革以后,牛津大学导师制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
  普通高校的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建立有其自身的基础及特点,是一种主要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差、高考的失意者等基本特点,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指导为主体的新的育人模式。对思想上有偏向、行为上有偏差、道德上不完善、心理上不健康、学业不努力等各类学生增配导师,以“学业辅导、生活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为主旨,形成辅导员(班主任)统一性教育与导师个性化引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面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二、导师制对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教学、学生管理服务有效融合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由于工作机制的原因,教师主要关注教学和科研,不太关心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很多专任教师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就业形势等,可谓是只授业不传道解惑;而辅导员(班主任)由于专业的不同及工作性质的差异,关注点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对学生的学业、岗位技能不太了解,可谓是传道解惑但无法有效授业。长此以往,学生教育与管理无法有效融合,很难形成合力,与全员育人存在很大差距。
  实行导师制育人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增进了解,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实现有效沟通,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辅导员、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提高业务水平、自身素养和学习成绩,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全人教育”
  推行导师制,有利于针对“有潜能学生”特点,扬长避短,克服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等某个方面存在的缺点,在优势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学生的导师都是具有教学、学生管理、生活阅历丰富经验的教师,针对受导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导航,督促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拓展知识、发展个性,使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职业人文素养等两方面的“全人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条件。
  3.有利于丰富学生阅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导师制,可以对学生未来职业定位、岗位发展做很好的规划指导,通过自身的人生经历丰富学生社会阅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行导师制,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施要点
  1.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有效推进导师制的重要保障。从实施方案到考核办法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做好顶层设计;各院系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重点做好具体落实;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制度层层落实,有效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开展。2.严格选拔导师
  实施导师制,导师是关键。要严格导师选拔标准,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能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特点,适当比例聘请校企合作紧密的单位领导或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导师;要严格导师选聘程序,主要经过充分宣传,公开招聘、师生互选,系部调配、明确职责,学院聘任等三个环节;要保证聘任的导师德技双馨,能在导师制实施中充分发挥良好的导航作用。
  3.科学选择受导学生
  实施导师制,学生是主体。导师制既然定位于学生管理的有效补充,在选拔受导学生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在尊重学生自愿报名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征求辅导员(班主任)意见,将所谓的“潜能学生”吸收进来,不能片面依靠学生自愿,因为往往是那些“潜能学生”对导师制存在抵触情绪。所以科学的选择受导学生,才能有效保证全员育人育全人。 
  4.努力优化实施载体
  导师要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指导,就必须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陈玉先生曾以教学为“汤”、德育为“盐”来比喻教书育人,借用到导师制工作上也是如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盐”,实施导师制的载体是“汤”。作为导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吃“盐”,学生肯定难以接受,而如果把“盐”合理的放到日常教育的“汤”里,因学生口味而异的科学搭配,这个“盐”不仅能被接受,而且还会被津津有味、回味无穷的接受。载体选择的形式主要考虑技能竞赛项目、平时的交流、集体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导学生,做到润物无声,形成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导师、辅导员四支更为精细化的学生工作队伍,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