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时间:2023-01-18 06:32: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 马克思主义教育 大学生

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工具,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城,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恋和知识的重要果道。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给马克思主义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让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阵地,并斌予马克思主义教育以时代内洒,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时俱进的崭新课题。

    作为知识经济的先行者,互联网像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张的大网,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深人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没有哪一种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短时期内使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他们受到了比书本知识更加广泛和强烈的网络信息的冲击。网上的精华和糟粕如惊涛拍岸般袭来,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如何与时俱进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崭新课题。

  一、网络社会的特征

    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网络社会是指以普遍使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指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网络已经普遍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总称。网络社会的主体是人,人在创造、使用、发展网络的同时,必然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融进网络之中,使网络社会既表现出网络使用者的独特个性,也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和阶级性,充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从总体上看,网络社会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网络社会是快捷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巨大的速度优势是因特网最重要的特征。比尔·盖茨预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现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网上传播的时效性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在因特网上,“即日水断闻”、“第一时间”这些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过高期望统统成了现实。网上媒体的信息更新改变了过去以月、周、日为周期,而以小时为周期乃至以分钟为周期。我们还应认识到,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同时又把不断的创新作为其自身的发展形式。纵览大大刁司、的网站,无论是主页的设计、内容的安排,还是其吸引公众的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均以不停的自我刷新作为其立身之本。尤其是在日益激烈的网上竞争中,各网站均以其独具的特色、完善的服务、新颖的包装,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网络的创新形式,增强了受众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第二,网络社会主体是独立性与交互性的统一。网络社会的主体是人。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和信息的操作都需要人来把关,网络人是信息和网络的主宰。网络人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传播者、控制者、接受者,他们决定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内容及其性质。不同技术水平和思想素质的网络人决定了其所控制的网络的内容和性质,从这一角度看,网络社会的主休具有独立性。但网络社会主体又不是孤立的,网络将个人与计算机联结起来,并以计算机为中介构成人与人的网络社会关系。在网络社会中,人制作、传播、控制、接受网络信息,达到相互勾通、交流的目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交互式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社会又具有交互性。

    第三,网络社会内容是多元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网络社会主体的独立性决定了网络内容的多元性。在网络社会里,一个网络人在完全非监控的同时向全球的众多网络人发布信息;同时,一个网络人可以在毫不受阻的情况下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网络的这两大优势既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也自然伴随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尤其是匿名传输成为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电脑空间完全没有物理边界,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社会是“超国家”、“超民族”的社会。然ran,就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一个全球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只可能是善良人们的妄想,社会历史现实不可能因高科技的发展而被超越,政治国家和各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观也不可能被超越。因而网络社会虽然是“无疆界”的,但其与现实社会一样,仍旧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只是斗争形式有了改变,从使用武力转向使用思想文化武器,从为疆土而战转变成为信息而战。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指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由此可见,美国发展以因特网为特征的“信息高速公路”,其目的决不限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是企图以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去支配全世界,使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准则。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社会具有阶级性。

    第四,网络社会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统一。就电子物理空间或硬件、软件环境而言,网络社会具有有序性,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有严格的程序设计;但对于诸多网络行为而言,网络社会却具有极大的无序性。因特网的发明者宜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因特网成为一个信息的汪洋大海,而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在传播有益信息的同时,一些有害信息,如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政治煽动、恐怖主义、制造炸药、使用毒品的信息,伤害未成年人利益和身心健康的信息,危及他人信息安全的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信息,破坏他人声誉的信息,破坏知识产权的信息,反科学、伪科学的信息同时也在网上流动。而且有害信息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控制,这导致了网络社会的无序性。
    二、网络社会的形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深刻影响

    我们认为,与全社会环境相比,网络社会的形成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因为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学习网络技术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上网阅读信息和查寻资料,一般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阅览室,而且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通过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系统、快速、便捷的校园网络。因此大学生的上网率相对来说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这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网络社会的形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软件,为教育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动态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入马克思主义教育网站,在网络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视觉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 %,从听觉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巧%,如果将视听结合起来,则能够记忆的知识可达65 %。多媒体软件能够使学生耳闻目睹,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在学习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学生就可在“人民网”等权威网站找到相关的专题,专题中有所有讲话的全文、讲话的录像,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辅导资料,这就为学生及时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网络社会快捷性与创新性统一的特征大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信息量,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创造了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教育形式。高校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直是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三位一体”的灌输式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数字化,实现高科技与高境界的融合,对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的快捷性可以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及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说服力。网络社会的创新性可以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断提供界面友好、创意新颖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课堂效果。

    第三,网络社会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有利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网络社会中,网上遨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常事,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E-mail, BBS、讨论区等不同方式学习、了解、吸收信息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或其他方式为每一个学生解惑释疑。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容易、更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乃至生活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其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正是因为网络化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特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教育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

    第四,网络社会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覆盖面,为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性普及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网络化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超越时空,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在固定的教师与固定的学生之间进行,教学往往为教室、校园的围墙、上课的作息时间所限制。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是课堂选择了学生,那么现代意义上的互联网教学则是由学生选择课堂。学生可以在自己认为方便的时间、地点,选择最理想的教师。网络社会在主观上强化了人们的共生存、共规范意识。网络时代,不但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全球化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而且也带动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的全球性普及,为马克思主义的全球性普及提供了条件。

    2.网络社会的形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社会主体独立性与交互性相统一的特征以及网络社会内容多元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特征,给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环境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压力。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全新媒体,但其语言环境、信息流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却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从网络社会的独立性、交互性、多元性特征来看,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网搜索,网上良芬不齐的内容会对每一个上网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网络社会的阶级性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公开宣称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要把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作为根本战略,利用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会谈及互联网时曾说过: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人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他们打着网络自由的口号,派毁马克思主义,低毁我党的领导,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西方这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渗透,给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二是网络社会无序性的特征给控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害的信息带来很大困难。由于网站之间的无序链接和网络内容的无序传播,不少网站渗透着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内容,并以大量诱人的文字、画面吸引着每一个网上搜索者,使大学生在网上浏览的过程中,受到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一些黄色内容的影响,而对这些内容目前还没有非常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是网络社会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模式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社会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化身,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教育的方式完全由教育者决定,教学只是单向的传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纳。而信息网络化使得网上的知识资源十分丰富,再博学的教育者在它的面前也显得相形见拙。教师的作用必须由原来的“灌”变为“导”,学生主体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使受教育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受教育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更为复杂化,其思想教育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日益明显;二是受教育群体的知识面更为宽阔,获取知识的途径比以往更便捷、更广泛。

  三、网络社会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策

    当今时代信息传播业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增大和提高。世界各国竞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这种手段给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手段,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要采取相应措施,在因特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以全面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

    1.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这是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我们认为,因特网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跟上时代潮流,运用因特网的巨大优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如果放弃这个目前具有重要影响的传播阵地,无异于部分放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未来。因特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的任务是:向全世界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鼓舞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如以全国党校系统为基础,由中央党校设立中央网站,以各省市自治区党校为依托,建设一个党校网络群。中央党校网站发布具有全党意义的信息,各地网站在中央网站的指导下分别发布具有各地特色的信息,既体现中央的统一性,又具有各地的多样性。这就为大学生从网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2.加强马克思主义课堂教育。作为治本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其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这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课堂教育。为此,应尽快改变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件。在课件中穿插大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介绍性图片和影像,配上轻松和谐的音乐,使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加轻松,学生更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高效地接受和理解该课程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必然增强课堂学习的吸引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信息多样化的挑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他明确指出:“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点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提和精神纽带。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特别是在网络社会中,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5.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就业等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多种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辨别判断能力,使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

    6.完善网络管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依法建立“防火墙”。当前,国家建立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已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措施。对于那些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煽动动乱、严重违背我国文化和习俗的言论,应依法加以取缔。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害信息的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形成有效的网络信息“把关人”,即在自己的信息边境上筑起一道“防火墙”。

    7.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上行为。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其副作用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价值观念的某些偏颇,这种价值观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以短期利益为基点的,抑制了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为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培养道德自律精神,规范网上行为;要加强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在自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同时,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的要求,自觉遵守网络规范。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相关文章:

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06-14

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06-14

论大学网络社团与高校德育的应对08-06

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与引导初探06-15

论高校语言室的网络安全问题05-04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构建08-06

论和谐社会建设中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08-21

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08-22

论高校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服务理念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