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应用拱形包扎法在学龄前患儿换药中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1-04-30 19:54: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门诊应用拱形包扎法在学龄前患儿换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易继贞 熊洁 许雪梅 余燕锦

【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用拱形包扎法对学龄前患儿皮肤擦伤、烧伤换药的效果。方法 按排队单双号随机分组,观察组在常规换药后,采用拱形包扎法,对照组常规包扎。结果 两组数据在患儿疼痛度、家属焦虑程度、伤口粘连、出血、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表皮擦伤、浅Ⅱ°烧伤、创缘直径在10cm以下的伤口换药中应用拱形包扎法,能明显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痛苦,缩短换药时间。
【关键词】拱形包扎法  学龄前患儿换药  效果观察
        在门诊换药中,学龄前患儿的外伤多见于擦伤、烧伤。这两种损伤由于初期伤口表面有渗血、出血,容易结痂粘连,在伤口换药时给患儿及家属带来较大的痛苦。我院门诊通过临床实践观察,采用拱形包扎法,能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和痛苦程度,加速伤口的结痂愈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门诊共收治71例单车擦伤患儿及104例Ⅰ°~浅Ⅱ°烧伤患儿,其中男103例,女72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8±0.67岁。纳入样本条件:表皮擦伤,Ⅰ°、浅Ⅱ°烧伤,每个伤口创缘直径在10cm以下。
        1.2 方法
        按换药排队单双号随机分组,单号纳入观察组88例,双号纳入对照组87例,纳入样本的患儿中有71例擦伤,104例烧伤。
        对照组 常规换药:清洗消毒伤口,涂聚维酮碘,用6×8cm的8层无菌纱块紧贴皮肤覆盖伤口。
        观察组 常规换药后用拱形包扎法覆盖伤口;5~7天成痂后,用12号针头挑松一侧痂皮,防止痂下积脓。拱形包扎法:将8层无菌纱块打开成直条状的纱块,纱块打开后要求的长度:长于伤口直径6cm,厚度:2~4层。将纱块高于和低于创缘上下方各2cm处粘贴胶布,使之成拱形状覆盖伤口,拱形处留有空隙;当伤口横、直径较大时,可用直条型双排纱块以拱形包扎法包扎,双排纱块中间须留有空隙;创缘下侧的纱块厚于或等于创缘上侧的方纱为佳;指导家属回家后,每2小时用无菌棉签从空隙处挑起纱块,防止纱块粘连伤口,若出现纱布脱落时,要及时回医院换药。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指标观察
        应用患儿疼痛评分表( FLACC量表)评估患儿疼痛水平,从面部表情、腿部活动、体位、哭闹和可安慰程度5个方面进行评估。每项内容按 0~2评分, FLACC评分>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1]。患儿进入换药室时进行首次疼痛评估,于首次换药的第1天、第2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每次换药时评估 1 次, 并记录。       1.3.2 换药效果和家属焦虑程度观察 
        两组患儿对第1~5次换药时伤口的粘连度,出血量,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换药效果。愈合标准:创面干洁无渗出、充血、水肿[2]。③家属焦虑程度  根据自评焦虑量表(简称SAS) ,国内常模标准均值为(37.23分)[3], 用观察法观察家属的面部表情、仪态、姿势、目光、语言等心理现象。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t检验、z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两组患儿均在换药后第 1天达到重度疼痛 (7~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 2~5次换药中, FLACC评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换药效果和家属焦虑程度比较,经x2、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应用干性愈合理论,借鉴烧伤暴露疗法
        干性愈合理论主要原理是为创面提供开放高氧环境,以抑制创面厌氧菌生长。开放的干燥环境可促进创面形成结痂,加速愈合[4]。我们在实践中采用拱形包扎法,令创面在5~7天形成焦痂。此外借鉴烧伤暴露疗法,使创面渗液及坏死组织干燥成痂。暴露疗法要求的环境较高,如要求室温30~32℃,相对湿度40%,接触创面用品均应无菌[5]等。我们换药时伤口涂聚维酮碘后,采用拱形包扎,创造了类似暴露疗法的环境,也取得了相似的'疗效。
        3.2 拱形包扎法的优缺点
        优点:(1)创面易干燥成痂。擦痕较深,污染严重的创面不容易一次性清洗彻底,尤其在传统包扎情况下更易有污物、细菌、异物残留[6];另外,传统包扎伤口局部潮湿易引起伤口再感染。采用拱形包扎法,一方面可吸附渗液,另一方面又具天然屏障作用,起到了遮挡伤口预防感染的作用。        (2)增加了患儿舒适度和家属满意度。(3)实用性强。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不规则伤口均适用拱形包扎法;简单易学,容易推广。
        缺点: 深部伤口或家属配合不当易致伤口感染。
        4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