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时间:2021-05-03 10:26: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摘要】过敏性疾病近年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尤受人们关注。儿童期是食物过敏的易感期,应引起我国儿科医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儿童食物过敏  发病因素  处理方法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是指由人体免疫系统介导的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产生与过敏反应有关的IgE类抗体。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不同,后者可以由任何非蛋白质的食物成份介导,免疫系统并不参与。
        食物过敏可引起各种症状,临床表现形式各异。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皮肤和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可表现为口腔过敏综合征,即在进食过敏性食物后,迅速出现口腔、咽喉部搔痒、刺痛和血管水肿,偶尔会有耳朵痒、咽喉部紧缩感。也有些表现为反酸、气,呕吐、腹胀、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肠绞痛、腹泻、大便隐血或便血、喂养困难,严重者由于长期消化功能不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1]。皮肤的表现常见的有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2]。呼吸系统可表现为:鼻痒、鼻充血、鼻涕、喷嚏、咳嗽、声音嘶哑,诱发哮喘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致命的喉头水肿、窒息[3],严重者可表现为低血压、休克等症状。另外,食物过敏常常是过敏历程的第一步,随后是湿疹、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一系列过敏性疾病等[4]。
        临床上根据进食食物后症状出现的时间快慢,将食物过敏分为速发型、中间型和迟发型。速发型:通常在进食少量食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症状。该型主要为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使组胺及其它血管活性物质从肥大细胞颗粒中释放入血循环,从而产生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过敏症状,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5];迟发型:一般为非IgE介导,涉及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通常在进食大量食物后数十小时或几天后出现症状;中间型:通常进食食物量和发生症状的时间介于速发型和迟发型之间[3]。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儿童期是食物过敏的易感期。目前对食物的过敏,多数为婴幼儿的主要食物来源,如牛奶、大豆、鸡蛋及花生等。由于这些食物普遍存在,很容易误食而引起过敏症状,也会给过敏患儿的家庭带来相当的不便。为引起我国儿科医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一、食物过敏的发病因素
        1.1 遗传因素 
        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对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父母一方有过敏病史的儿童患FA的危险性为37%,父母双方均有过敏史则危险性增加到62%[6]。许多学者认为特应性疾病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anson更是强调基因是总的IgE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是环境。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已经表明,总IgE的调控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7]。
        1.2 食物变应原的特征  
        大多数食物变应原为水溶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10000~70000,对热、酸、蛋白酶稳定,如牛奶中的酪蛋白。还有一类食物变应原是不稳定的蛋白质,消化道可以将其破坏、降解,但是可以通过呼吸道途径致敏。随后对具有同源性的植物蛋白质发生过敏反应[2]。虽然人类的食物种类繁多,但90%以上的食物过敏反应是由少数几种食物所诱发。奶、鸡蛋、蚕豆、麦类、花生、坚果、鱼、贝类为主要的过敏原,其中在牛奶、鸡蛋、花生3种最常见的致敏食物中,花生过敏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8]。
        1.3 口服耐受的破坏  
        口服耐受是指给机体口服某种蛋白质抗原,诱导机体对该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无应答或低反应状态,而对其他抗原仍能保持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但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口服耐受机制的破坏,从而对消化道接触的食物蛋白或消化道以外(如呼吸道、皮肤)接触的食物蛋白发生过敏反应[9]。 
        1.4 食物诱导的急性过敏反应  
        急性过敏反应的免疫学机制涉及IgE、IgG以及免疫复合物。IgE介导的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的过敏介质是急性过敏反应的主要机制,此外,补体活化后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或者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促进了急性过敏反应的进展[3]。
        1.5 肠道共生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作为抗原既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也能促进肠相关淋巴样组织和机体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10]。双歧杆菌的种类以及对肠粘膜粘附力的不同与过敏的发生有关。益生菌作为一种肠道共生菌,可通过调节菌群比例,增强食物过敏时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外周血Th2细胞上扬,诱导口服耐受等多方面预防。动物实验表明婴幼期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减少可导致个体免疫系统成熟延迟[11]。
        1.6 肠粘膜通透性增加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用双糖法证实19例有消化道症状食物过敏婴儿胃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粘膜屏障的破坏使大分子过敏原摄入的数量增加,不仅产生食物过敏而且导致过敏性皮炎和食物过敏恶化[12]。
        1.7 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与食物变态反应的发病密切相关.与以牛奶为主的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具有减少对外界抗原的接触、促进肠道粘膜屏障尽快成熟,并具有抵御炎性反应的保护作用。严格实行母乳喂养并持续4个月以上时,正常儿童食物变态反应的发病率为 1.6%。高危儿童为22.1%。而牛奶喂养的正常儿童和高危儿童的发病率分别是3 .8%和48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