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时间:2021-05-03 20:10: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以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生活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我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用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这时一下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说:“我买5包方便面,一包1元,共花5元。”有的说:“我想买1瓶饮料和一个面包,共花9元。”“我要买4块巧克力和一袋薯片。”“同学们要买的东西可真多。那到底花多少钱?你们会解决吗?请同学们自己想想,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讨论后,汇报结果和想法。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景下,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价值。这种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主构建来实现的。强化情境创设功能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我们班李明和赵岩两位同学去书城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城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教师认真耕耘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数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挖掘生活例子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使用不够灵活。现在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教材只是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达到灵活,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如果以单纯的传统形式呈现,制作或画一个钟面,转动时钟的指针,机械地告诉学生“现在是几点几分”,让学生会认钟表,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教师可创造情景,利用CAI课件将每位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洗刷完毕上床睡觉的情景制作成动画,让学生说出做每件事的时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再在每个场景上显示钟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相应的时刻。让学生把时间观念同自己每天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在拓展环节我有意地安排了一组在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表显示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学生更是反映强烈,争强着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我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引入学生过生日时切生日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30 个人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每人一份,而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每个人手中所拿的一份就是总数的其中一份。”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分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数学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增强生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