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孤寂的心灵独语(2)

时间:2017-06-16 我要投稿

  (一) 故事——叙述自己的内疚

  《风筝》的故事很简单,它叙述的是“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

鲁迅《秋夜》:孤寂的心灵独语

  。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甚至不准喜爱风筝的小弟弟放,还把他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粗暴的毁掉。多年后因偶尔读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事忽然出现在记忆中。而当“我”向小弟弟祈求宽恕的时候,小弟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沉重,因为这件事是如此强烈的吞噬着“我”的心灵,因为“我”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而是一颗稚嫩的心灵,扼杀的是童真。作者在文中把这种行为称之为“精神的虐杀”,这是非常深刻的自我反省。而这使“我”心头更加的沉重的是当“我”渴望得到补救时,但弟弟却全然忘却。

  (二) 细节——再现昔日情景

  在这篇散文中有这样两个经典的细节: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仔细品读这两个有对比意义细节描写,就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写的深意。第一个细节描写的是弟弟对风筝的喜爱:“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惊呼”、“跳跃”,这些都只是他看别人的风筝的表现,可以想像如果他拥有自己的风筝会是怎样的喜悦呢?第二个细节描写是“我”对弟弟最喜爱的风筝的毁灭: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我”的“傲然”与他的“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就不难想像出当我毁坏他“苦心孤诣”的制作的风筝之后,对他会是怎样的打击?从这里我们就不难感受到细节的真正魅力。

  (三) 景物——深沉情感的依附

  景物描写在这篇散文中既是深沉情感的依附,在文中又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在文章的开头、文中、结尾分别有三处典型的景物描写: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在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在这里,景物描写的目的不只是景物本身,而是在借景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由眼前景回忆起儿时江南放风筝的境况。而写北京的冬季虽一笔带过,却已为全文奠下了情感的基调;接着作者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文末又将故乡的春天与异地的天空融在一起,

鲁迅《秋夜》:孤寂的心灵独语

  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当年,小兄弟以风筝迎接春天,自己却演了一场精神虐杀的恶作剧,至今难以追悔!眼下的北国,虽然已是初春,但地上满是积雪,又哪有半点春意?这难道能不令人感到“惊异和悲哀”吗?那么,现在我的心灵的“春天”何在呢?这样的结尾没有给人留下一点光明,而更是让人沉重,因为作者深刻的认识到,这样的“精神虐杀”在当时不仅还广泛的存在,而更让人悲哀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样的行为的罪恶!而这样的结尾展现的正是贯穿《野草》的对“绝望”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渗透出“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四) 情感——失去谅解机会的悲哀

  《风筝》在表达情感上有自己的特点,文中除通过细节和景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之外,还通过反省式的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失去谅解机会的悲哀: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篇散文无论叙事、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作者所要表达的都是其心灵的反省。作者写对放风筝的“嫌恶”,对小兄弟看放风筝的“可鄙”, 看到小兄弟做风筝时的“愤怒”,折断风筝离开时的“傲然”,其目的是为了对比出反思后的“沉重”和不得原谅后的“悲哀”。这里作者写心情时,用了“我的心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样反复强调的语言,表达出了在失去谅解机会后的悲哀;作者在对这件在当时国人或许都会认为是小事的事,把它上升到了“精神虐杀”的高度,使鲁迅先生的这种自我批判达到了异常深刻的高度,作者写《风筝》,抒写出内心这些孤寂的心灵独语,抒写出久存于内心的罪恶感,或许正是为了在沉重的心灵上获得一丝的安慰。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从这个意义上说,《风筝》可以说是最深刻的体现了《野草》一书写作的主旨。

  鲁迅先生在《影的告别》中有这么一句话:“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句话形象的表达了鲁迅先生战斗的决心,这样的决心可以说是贯穿了《野草》整部作品。从《秋夜》到《风筝》,我们感到鲁迅先生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从其字里行间,虽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彷徨,感到他面对这个黑暗世界的些许无奈,虽然《风筝》的结尾让人有些寒意(或许这样的“精神虐杀”在今天都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正是今天重读《风筝》的现实意义),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断的抗争,他用自己深刻的反省告诉世人,反省自己的“罪恶”才能改变自己;在《秋夜》中作者用在枣树的挑战面前,“天空回避了,本要阻挡的月亮也暗暗向东边躲去”的意象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枣树”这样的斗士存在,黎明的到来是必然的。重读《野草》,聆听先生孤寂的心灵独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对我们精神的一次洗礼,心灵的一次净化,这或许是鲁迅给今天的我们留下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于仲达.后鲁迅时代的精神突围[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日]丸尾喜常.野草解读[J].文学评论,1999,(7).

鲁迅《秋夜》:孤寂的心灵独语(2)相关推荐
  •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论文
  • 朝花夕拾论文
  • 谈如何接近鲁迅的巴比伦塔
  • 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分析
  • 《孔乙己》中白描手法及其艺术价值分析
最新推荐
  •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
  • 论保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论文
  •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论文
  •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和对策研究的论
  • 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及取向论文
  • 基于学习力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热门推荐
  • 2017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
  •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浅谈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功能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