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时间:2023-03-20 15:24:5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精选5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一起来看看吧。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篇1

  【摘要】

  在漫长的建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次的转变,但无论哪一次转变,都不仅仅是因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科技、社会、经济、人文、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引发的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关键词:

  建筑设计、形体表达、色彩配置、价值取向、审美思维、时空观念、文化模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审美开始了新一轮的趋同。这个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和文化都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现代建筑运动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圈,现代主义所产生的国际式建筑迅速统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语言。这是一次建筑美学的大趋同,并在发展中完成了其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从而建筑创作活动以及对建筑的欣赏与评价均以此为参照系统,其作用和影响至今还能够从许多新建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可是很快这种国际式建筑风格在人们眼中就由美变丑了。从接下来的几十年到现在,建筑美学都在努力挣脱现代主义建筑的模式化束缚,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试图透过当前多元化的样态发掘一个正在萌芽狀态的、类似于现代主义之初的新事物,这表达了人们对一个确定或可能确定的“普适”法则的期待与追求。然而,普适法则所依赖的“普适情境”却无法当今找到。

  1.构成:规则与无序并存

  “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无序”则对应非理性、异质、非总体化。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理性主义运用到极限以后,就极易流于程式。原来现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上的鲜明个性特色,经长期沿用和各地效仿,到后来就变成千篇一律的教条,使人感到枯燥单调。把价值建立在最少变化和最趋稳定的普适类型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简单的形式。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

  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以至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当代建筑审美之所以出现无序的构成而贬损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理性,其根本动机源于一种打破规则、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美学的冲动”;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从现代.主义以后进发的流派来看,主要有“野性主义、光亮式、新古典主义、隐喻主义、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高技派、新乡土派、新传统派、新自由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奇异建筑、新构成主义等多种倾向,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书刊评论”;虽名目繁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近年来派别的名称叫法渐渐平息,但他们的实践大大增强,在我国也进行各种新的尝试。

  以“无序”来对抗“规则”,从理论上说的确不失为一种逃离总体化或程式化的美学策略;从实践来说,已经、且还将对建筑创作带来许多影响。但“无序”往往会把建筑师引向一个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如果说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极端的无序不仅不会给建筑创造美,而且往往会损害建筑本身。“规则”依旧反映在大多数人的建筑审美中,同时伴随着“无序”的萌动,产生了多元化的构成格局。

  2.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混沌学所蕴涵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传统思维的颠覆力,使建筑师以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来构建聚落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混乱与秩序并存,片段性与整体性同在。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现实重构和模拟这种展示非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空间的精神,也正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精神。混沌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聚落。混沌思维给当代建筑聚落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混沌思维作为机械论模式的对立面受到当代建筑师的重视,但同在其他领域中一样,“明晰”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从动态的观点来看,“混沌态是一种临界状态,在一个层次上的混沌可产生另一个层次上的明晰”。从自组织系统的角度来讨论建筑聚落,由混沌到明晰、再由明晰到另一个层次的混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

  3.追求:发展与回归相通

  作为建筑审美的发展,人类中心论被逐渐打破。在当代人类世界有两种相关的危机:第一种是最直观的危机是环境的危机;第二种更微妙,也同样是致命的,这就是人类自身的危机——人类与自己的联系、与所有包围人类的一切关系的危机,还有和地球上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危机。这两个危机是紧密联系着的。如何恢复人与自然之间正常而和谐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不受污染的绿色生存空间等问题,以前所未有的严峻性摆在了当代人的面前。“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交通、能源、治安、住房等,全然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

  哲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认为,要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必须以一种有机论和生态平衡论取代“人是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这种人类优越论。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如何保持同自然的平衡、协调。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发展同人类以外的自然生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决非只是人的工具的价值,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建筑聚落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有机系统,其中每一个生命体都和自己的种群、其他的种群以及非生物的环境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4.结束语

  今天的建筑美学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所面临的课题,比如:价值取向、审美思维、时空观念、文化模式等,都显得极为复杂和难解,这与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和推动是密切相关的。当今的建筑美学在构成上、样态上及追求上都体现出一种兼容性。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刘维屏.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篇2

  摘要:

  建筑是一门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同时影响人类生存的艺术门类。古往今来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艺术空间形式,用无声的语言叙述着人类文明在地球上走过的时间历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镌刻着一个民族、地域、传统和社会的存在、延续抑或衰退、消亡。

  关键词:

  建筑美学;现代建筑;发展历史;

  美的内涵是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进行横向的系统地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和全面地看到我国当前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成、运用、以及类别、特征和发展趋势。

  1.建筑美学价值表现

  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1.1城市美学价值

  建筑对一座城市的环境格调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在决定作为生活居住城市空间景观的广大而复杂的因素中,现代建筑空间是城市形象的关键。建筑的城市美学价值体现在城市物质层面和精神方面,主要涉及城市空间、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美学价值。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就是视觉感官对城市空间基本特征的反映,它是最容易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地审美感受,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拍摄,写生,都是对城市形象的最直观的反映,城市空间局部或片段的美,是构成城市美学的一个方面,单局部或片段的美不等于城市的美,城市之美在于整体,重在关联。

  1.2科技美学价值

  建筑本身就是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和建筑学等科学发展的产物,蕴涵丰富的科技美学价值,并成为时代科学技术的展示。科技美学是以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审美价值形态及其规律作为研究的价值的对象。建筑科学美美学价值体现在明确而清晰的科学逻辑关系和科学理性精神,具体表现在科学的逻辑与对称,简洁统一、创新与奇异的美学价值,现代建筑在展现这些科学之美的同时,也推动人们的美学价值观的动态发展。

  1.3数学美学价值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提出来。学科的交叉与互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科学的发展成为美学,艺术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探索和研究数学科学与建筑美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筑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筑严格的整体秩序和几何形式的逻辑性,导致了秩序结果下的数学繁殖,表达出强烈的数量美学价值,严格意义上讲,结构主义建筑强调整体性和秩序感的美学思实质就是数学美学的范畴,数量美学实质是基于数学美学的整体秩序和结构肌理的一种逻辑和规律的数量繁殖。

  2.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

  优秀的建筑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沉淀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的。我们应该更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才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好的作品。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师其实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在其本土上延续了自己的建筑风格,表现了一种能够代表自己所在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建设了一系列建筑,并使其走向更完善、完美的发展。

  2.1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神韵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看"天"和"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同构同源的特征。道家的深邃文化哲理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背景,这种哲学观强调的和谐美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富有美学神韵的文化因素。和谐美影响到营造观念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在选址上充分考虑到周围的地理风貌,水土质量,天气等因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和谐优美。在建筑布局上中国建筑多以群体组合见长,将就个单体建筑的横向有序铺排,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廊柱等结构将它们联接为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在建筑方位、建筑特色、建筑图案,以及建筑空间方面深受"阴阳""五行""四象"等观念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建筑活动整体构思的内在依据。

  2.2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特征

  当代的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内涵丰富的系统,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碰和融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建筑体现着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名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科技进步与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它是物质与文明的综合载体。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积极的态度学习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的科学技术,中国建筑的发展正面临着最大发展化的多重可选择性,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自身的中国文化的回应,原有的平衡的文化机制,产生了强烈的震荡,进而产生新的平衡机制,出现新建筑新文化。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呈现着传统再现、象征隐喻、人本主义、全球化意识、环境意识、国际化意识等繁多、杂糅的特征。当代建筑师已经从盲目的模仿转向全方位的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出现。

  2.3当代中国建筑美学体系的初步建成

  崛起的`中国正飞速发展,不断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科学技术吸收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思想在我国思想论坛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建筑进行了现代转型,当代建筑美学体系开始建立。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宗教、经济、军事等途径侵入,西方建筑开始影响着国人的审美观念,传统的建筑的"中和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趣味和形式的冲击。由于近代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中国建筑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对建筑功能的需求,并且,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建筑技术,材料,施工等方面的进步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来的天然材料和手工操作的方式显得相对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建筑在审美,特征,技术方面的转型是必然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建筑经历了古典复兴,浪漫主义经衷主义,心艺术运动向现代建筑转化变革,这些建筑风格也都先后曾交错地出现在中国近代心建筑活动中。20年代以后,新的建筑思潮继续在中国传播,到50年代,迎来了全盘学习苏联的建筑热潮。80年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了建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在探索建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研究建筑美学的热潮正在兴起,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美学而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我国的建筑美学界虽然已经有不少的相关论著的问世,但大多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主要集中关于建筑审美现象的描述,而对建筑美及其本质特征,建筑审美及其标准问题论之不深,从而表现出建构我国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目标相距甚远。建筑美学理论有深远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审美评判标准等方便,充分体现名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蒋楠.关于建筑美学设计的探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3.854.

  [2]苗青.关于建筑美学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6.636.

  [3]普照.有关建筑美学设计的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1)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篇3

  【摘要】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人们对建筑本身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现代建筑中融入了多元化的元素,让建筑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具观赏性。将美学融入建筑设计过程中,探索不同的设计方式,通过美学理念设计出更具艺术感的建筑。

  【关键词】

  建筑设计;美学观念

  建筑设计行业是当今世界最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服务业之一,在所有的建筑设计作品中都有着其固定的接受者。但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仅仅是建筑的质量与舒适度,对建筑的美感也提出了要求。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元素有很多,包括结构、材质、外观、色彩、空间形态等,只有设计师将这些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设计出一个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建筑。

  1、建筑设计美学的概述

  美学可以说是随着建筑的出现而产生的,建筑形态伴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而改变。纵观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其每一次发展变革都被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的意识所影响,建筑设计的美学不仅是靠想象就可以实现的,结合建筑美学的发展来看,它是建筑客观存在与人们主观观念结合的产物,这也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通常来讲,建筑设计美学可以分为广义美学和狭义美学两种。广义的建筑美学涉及面更大,注重的是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就是将建筑放到特定环境背景下进行设计,不单单是建筑本身,需要连同周边环境乃至整座城市;而狭义的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单体建筑的造型与装饰等。广义建筑美学的目的是从建筑与环境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建筑的美学特征,从而进行更深入地研究,狭义建筑美学的目的则是对单个建筑造型及其艺术特征进行研究。

  2、美学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2.1增强审美效果

  美学可以更好地体现人和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美学用在建筑设计中更能彰显出审美效应,充分展示建筑的特色和风格。由于不同的建筑,它的形式不同,最终呈现出美的效果也不同,为了营造不同的建筑特色和风格,需要根据当时的时代和社会形态真正体现出建筑美。同时让建筑具有观赏价值,使建筑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中,增强建筑意境。

  2.2彰显地方特色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地理环境特点。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将美学纳入建筑设计中可更好的提取当地的地域特色,例如:地方的图形、图案、色彩、形状等。建筑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取当地的文化特色,将独有的元素融入设计过程中,最终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2.3美化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纳入美学还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建筑美可以分为空间美和实体美。不同体系的建筑,在空间美和实体美的表现上有不同的侧重。在中庭式庭院式空间设计中,建筑的空间美体现的尤为突出。建筑不仅是空间艺术,而且是一种时空艺术。建筑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空间流动的综合感受。建筑与自然山水、绿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组群内部或庭院空间设计中,常常采用叠山理水、植树栽花,引入自然景色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充分的融合,达到美化环境,凸显建筑意境的效果。

  3、建筑设计美学的发展

  (1)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思想脉络,体现了不同时期下美学在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表现。从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到密斯·凡德罗的范斯沃斯住宅,再到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筑美学逐渐发展成熟,在东西方的美学碰撞交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2)20世纪是西方建筑设计在美学历史上重要的探索与发展阶段。西方社会从古典的中世纪走出来后,贵族阶级权利的削弱与资本主义的崛起,西方城市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逐渐由繁琐花哨向简约时尚转变,建筑的`材料与结构都需要革新,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就是这一时期美学革命的代表作之一。(3)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垄断的时期,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板,单调。60年代以来,出现了反對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建筑师们开始致力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建筑设计逐渐开始关注理念、形式、环境与生态,新的设计理念与建筑形态被广泛运用,鸟巢、迪拜塔等新型建筑层出不穷,新兴材料的运用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大众审美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由局限转向包容。(4)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人与生态和谐共生成了当代建筑设计美学的关注点,如何合理统筹兼顾建筑与生态成为建筑师们的主要研究方向,美学的发展方向迈向复杂化与多元化,当代建筑设计的美学追求表现为对固有思维逻辑的扬弃,以及对人类深层感知关系的重新构建与诠释。综上所述,讨论建筑设计的美学发展离不开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偏好与文化背景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建筑设计更加客观,通过建立沟通的渠道和机制来研究受众的审美需求。与此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筑设计与生态的依附性将成为大众新的审美评价指标。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美学交流,在人们渴望更好的生活环境与审美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建筑设计美学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结语:

  当今社会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观念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美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建筑设计的美学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理解和对生态的依存。当建筑设计师能把建筑的形式美、生态环境与人的需求这三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建筑设计美学亦能迈入新的阶段,亦能设计出更具艺术感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王超.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37):61-62.

  [2]李佳蔚.关于当代建筑设计美学的再思考[J].艺术工作,2016(03):89-91.

  [3]李彩艳,陈晓辉.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原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1):14-15.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篇4

  内容摘要:

  长沙国金中心于2016年建成,位于长沙市中心,成为城市建筑景观;由两栋高层建筑和一栋七层商业中心构成,建筑最高452米,为湖南第一高楼,中国第十高楼;整合了大型购物商场、高端写字楼以及国际白金五星级酒店,是一座现代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建筑景观对市民日常生活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国金中心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建筑符号学、消费文化和生活艺术化三个角度探析长沙国金中心内在城市建筑符号标志、对市民消费异化的消解、联系生活与艺术关系三个层面的日常生活美学内容。

  关键词:

  建筑符号学、消费异化、生活艺术化、生活美学

  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系着建筑材料、色彩、形象等,又直接或间接反映着特定时代精神文化内涵,通过建筑内外部设计展现空间想象力,营造相适应氛围与环境,构建人们的生活场景,进而影响生活审美。

  一.城市建筑标志

  长沙国金中心的高层建筑为中国第十高楼,位于市中心,为整座城市的核心建筑之首。首先它在城市中具有形式符号的标志意义,国金中心外观以淡蓝色玻璃为主要材质,三栋建筑分别以矮、中、高的层次分布,两栋高楼并非完全的矩形结构。经济性、现代感和直耸云霄的直观感给人以视觉冲击,使其成为城市建筑的地标符号,同时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并参与建筑其中,符号性标志给人以城市自豪感。

  其次在空间构成层面,三栋淡蓝色玻璃建筑体,自成一体同时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完形心理上构建统一审美感;内部结构中,也打破了规矩造型,整体色调为白、灰以及玻璃,但設计者增加了大量的流线型表现和空间穿透。整个空间设计构成本着现代感的基本原理,同时融合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中庸”的思想,打破了现代建筑钢筋的冰冷感,增加了环境参与度和柔和感,在给人以标志自豪感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亲切感。

  最后是长沙国金中心的象征表达,无疑不论是从它的经济定位和城市建筑定位,以及最终呈现出的审美感受,综合一体都传达着现代城市经济引领者的象征意义。长沙国金中心的建构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建造,而是对背后所承载的现代经济文明,商业高度精神内核的核心表达,建筑最终以感官造型呈现在市民眼中,极富现代感的审美表达完满地传递了其背后的象征表达。

  长沙国金中心在感官审美上给人以直接现代感的冲击力,以表达城市建筑标志,同时与环境的完形和内部的柔和感打破现代风特有的冰冷感,传递亲切感,向大众文化靠拢,其背后所承载的经济高度精神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推动者。

  二.消费文化改变

  当下消费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之重要部分,但快、高消费的要求在人们消费审美上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将日常审美进行重构,人们逐渐追求感官享受和过度娱乐,以及出现符号化消费、拜金主义、夸耀性消费等等。消费行为和消费审美的改变反映出人际交往的淡漠,人们情感的欠缺,是对社会消费异化的本质反映。长沙国金中心商业区巨大型购物及休闲场所的设计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精神需要,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反虚拟消费改变人们的消费文化,从消费精神和生活方式两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

  1.沉浸式体验

  商场中的传统消费模式是主要针对购买商品产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于消费主体和由人们生产出的商品之间,同时产生消费审美。长沙国金中心在功能性建构中突破了最初固定消费的唯一功用,将娱乐、休闲、消费、文化和艺术等综合于一体,以满足人们生活各方面需求,而并非仅仅是对商品的购买。商场区域内设置了从小众到大牌的上千种品牌,覆盖消费者广,设置了美食街、超市、电影城、溜冰场等等娱乐场所,在商业区七楼设置了艺术雕塑空中花园,同时不定期安排了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连接的两栋高层建筑分别实现办公和酒店住宿的功能需要。由此城市居民可以在同一空间场所内享受全方位的娱乐休闲体验,传统的商品消费被逐渐消解,所替代的是精神消费,而在当今精神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需要领域。

  实现功能化的沉浸式体验,完成了消费者与娱乐休闲、精神文化等消费活动所包含的审美元素之间产生的审美感受与体验,特别是消费环境、消费服务和消费价值对人们内在情感的满足。而沉浸式体验更好的完成这一整合,是对传统消费异化的积极消解,将人们对物质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生活本生的体验和反思,通过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化转变人们的消费精神审美,以调整到精神消费。

  2.反虚拟消费

  网络虚拟消费使人们的精神消费得到了扩张与异化,如网红博主建构的虚拟世界给人以“理想满足感”进行消费活动,产生了新的消费审美。后现代社会中空洞消费符号扩展商品背后的意义,形成虚拟“景观文化”,但其并没有实际所指与能指关系,本质为虚拟化。长沙国金中心以全能合一的商业中心建构,同时建立线下生活文化消费行为,将人们从网络消费的生活方式再次拉回线下,改善新的消费审美形态,使人们重回真实生活,以建立新型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另外其地理位置紧邻步行街、连接河东、橘子洲和河西以及一二线路地铁换乘中心,形成了以国金中心为中心,扩张性娱乐休闲消费空间区域,将周边各个大小商业中心进行功能整合,从空间上扩大了线下日常生活的体验感,由此将人们从符号能指的虚拟消费景观中重新拉回现实生活,创造真实空间感和体验感,丰富城市和线下生活,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长沙国金中心从沉浸式体验和线下反虚拟消费两个方面都对当前消费异化的现象进行消解,以改善日常生活和消费审美,但由于其本质属性为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市民从消费行为、消费审美回归生活本体,解决消费异化、符号化等问题。

  三.生活艺术化

  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时代,而过去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等的重要讨论对象。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讨论曾在一段时间中完全处于相分离的状态,而自马克思将“审美精神”拉回到“生活实践”中,奠基了现实生活实践作为理论思考的基础,将理论倾向点到颠倒过来。同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三派从“存在主义美学”、“分析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对美、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关系进行了解构。他们都对艺术与生活相分离进行否认,虽然出发角度和分析基础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肯定了艺术活动的本源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的当下,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长沙国金中心在消费、办公、娱乐等功能之外,从建筑设计和功能建构两方面都加入了艺术审美,从审美建构和生活方式上无形之中将大众生活进行艺术审美化。艺术、审美泛化是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过程和结果,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也不断互相渗透,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进行一种再生产、模拟和复制,从视觉和精神上建构人们的艺术生活,但两者在互相接纳与渗透的过程中,其中的隔阂也无法完全消融,这样的审美整体便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艺术雕塑

  长沙国金中心商业区七楼顶层设置了艺术雕塑花园、艺术雕塑和绿色园艺,作为国金中心的重要标志,两个KAWS的经典人物雕塑COMPANION及BFF坐落于七楼边缘,即国金中心商业区对角线,是KAWS首个大中华户外铜塑,其与建筑成为整体。艺术雕塑也在网络上引起网红效应,许多知名人士和明星都到此进行打卡,经过此地的人们也首先被它吸引,生活艺术化内在两种驱动中,首先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靠拢,逐渐自觉或被动的吸收世俗文化;其次大众文化吸收精英文化,被同化的精英文化进行通俗化处理。由此生活艺术化得以发展,并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KAWS雕塑将专业艺术与街头文化结合,符合长沙年轻大众的文化审美,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其作为城市建筑对人们的日常审美产生了引领作用。

  2.文化艺术展

  长沙国金中心不定期承办文化艺术展,使具同好的人汇聚与交流,形成文化沙龙。艺术文化活动从个人到群体,最终达成的是长期生活精神文化活动,同时,国金中心所能聚集的人群和媒体覆盖面极广,在生活与媒介的不断交替中,艺术文化展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通过生活日常不断受到扩张,从而最终形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能够在国金中心举办的展览,一定是结合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艺术文化展,是当下大众流行文化的代表,其建构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文化,也起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提升了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审美。作为城市居民,是审美者也是参与者,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到生活,人们在不断审美中也在不断反思生活,将生活艺术化。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了长沙国金中心作为城市建筑对市民日常生活美学的潜在影响:城市建筑标志、消费文化改变和生活艺术化。长沙国金中心以现代审美表达城市建筑标志,同时打破现代风传递亲切感,与環境成一,背后承载城市经济高度。在消费异化的当下,长沙国金中心从沉浸式体验和反虚拟消费两个层面对消费异化进行了消解,为市民建立了新型消费模式但由于其本质属性实难跳出消费文化圈。在休闲娱乐消费的基础上,艺术文化也是长沙国金中心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建筑雕塑设计和艺术文化展两个方面将市民生活进行艺术化,提高市民日常生活审美,建立文化交流圈。长沙国金中心无疑在市民日常生活美学中产生积极影响,主要通过建立新型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市民的城市自豪感、消费文化观念和生活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昌忠.美学审视下的中国当今消费文化[M].漓江出版社,2012.

  [2]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赵子祥,沈殿忠.消费文化的蜕变与解读:消费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变迁[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4]黄叶峰.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5]张晓燕.城市建设与人文关怀--基于符号学理论[J].求索,2010,000(011):P.59-61.

  [6]李旭萌.基于符号学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7]马陈.试析符号学在城市标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长沙梅溪湖城市岛为例[J].重庆建筑,2019(10).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 篇5

  【摘要】

  普通的美学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大量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美术思潮和绘画方法都被我国艺术家所接受与传播。受到国际思潮影响,当前的艺术家更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艺术审美,从而使现代艺术不再受限于对外来艺术的模仿与照抄,从真正意义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获得独特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

  传统美学;审美核心;时代特征;外来因素

  前言

  在传统艺术中,诗文、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我国非常珍贵的传统艺术。这些艺术门类都是审美意识体系,能相互之间渗透、影响,从而对术语、概念相通。各个种类的艺术在美学方面都能寻找到较多相似之处,这样的美学观可以做到合二为一,是和谐的世界观。

  一、传统美学概述

  我国自有了文字考证以后,历史文化、审美特征、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联系、相互影响。当前,社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影响到了审美区域,这也在无形中影响到了现象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应该有的思维以及观念,但是,各种传统观念不断积淀,也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以及创造。在我国,众多绘画区域都受到了传统美学的影响,这值得我们更好地思考。在美学中,一些美学创作艺术家都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以及继承。有些艺术人员非常害怕失去传统,但实际上,由于研究传统问题不详细,才会有部分艺术家要求变新,放置传统不顾,只想从客观上发展现代文化,希望要自我、个性,因此,和前人不同,需具备个性应有的品位,在绘画作品过程中,品位以及画意都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需凭借自己多年的历史、文化以及思想维持相应的经验判断力,从而产生社会审美认知。如果不具备足够的品位,审美也应具备足够的基本准则。传统中具有较多宝贵的理论、技巧等,作为创作人员需静下心来,才能登堂入室,进一步理解存在的深刻意义。针对传统,我们需加强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管束自己,灵活运用与控制这些规矩,方可取得较大的自由,形成全新的法度。

  二、发扬传统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深远,因此,为了发扬绘画理论以及美学方面的思想都应正视视觉方面产生的审美,对其实施积极的取舍,都需和当前社会相结合[2]。吸收与融合各类思潮时,加强本身的传统。因此,我们要取舍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审美因素,针对每项文化思潮都应像对待个体一样,从刚开始不了解美学,到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喜爱以及原则,在此过程中,都应让人们清楚自己有怎样的爱好,如何进行取舍以及判断。对于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判断怎样与人相处。当远离艺术方面的法则时,也就离开了相应的评判标准,同时也远离了探讨前辈多年以来积累的经验,这些都是人类精神自我的基础,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厘头美学。

  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具备的艺术都应运用成功与有影响来刻度,在判断方面运用西方审美以及价值来实施判断、标记,之后,也有一些美术作品用来翻版。我们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家争夺了一块地方,然而,在艺术家人眼中,都是运用的国际美术尺度来对其定义,因此,这样的艺术家身份非常的模糊,这些人便成为他人的代言人,迈向了他人包装之中,但是并没有改变艺术本身,这都拥有相应的作用力和继承力。关照的对象应和本身存在直接关系,并和现实有紧密的联系。从某方面讲,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加以创造性,这属于自我意识膨胀以及放纵的产物[3]。

  三、立足当下

  在当前艺术方面,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另外一种是现代。一般情况下,传统都应该存在于现代当中,慢慢向现代开始转变,这样能有效地冲击传统,更改传统[4]。面对两难的选择,这都是双向的。从整体来讲,这属于双向与对立的选择,不仅是对于和统一方面的问题。其本质是最为主要和根本性,这能确保中国艺术精神与中国艺术创造等的特殊性,从而拥有我国艺术全部的特征。这些方面都能很好地维持与发扬中国艺术生命力。从实质上讲,中国应以艺术思维、精神、创造为根本,从而形成审美文化,维持中国这些思维和文化精神相通,属于相融式的发展。中国审美文化建立的自然属于中世界。我们在继承传统过程中,应维持这样的艺术精神与气质。在选择传统过程中,也应以艺术精神和气质为前提。当前,现代对传统的选择时,需注入艺术精神与气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问题便是,传统艺术精神、气质都应适用现代社会需求,符合时代精神、心态。从另外一方面讲,我们怎样在传统艺术精神、形态中,融入现代精神和心态,从而改变当前国人整体上的'什么意识。

  四、现代审美思考

  从以上问题中,我们可以清除了解到,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状态的艺术人员,即使再较为传统的艺术中、艺术人员心中、意志等方面,都会从不同程度上抒发到自己作品当中,使其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气息、现代气质以及个性。从我国艺术发展状况来讲,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特征以及审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不会发生相同。例如现代的徐悲鸿、刘海栗等人,都具备属于自己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气质[5]。每个人都会受到各种影响,有时候是有形亦或无形的。

  艺术的个性与荒诞会在不同之处发生,并且不具备共同之处,然而,如果艺术家将其否定在所能接受的准则中,和传统相比较,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艺术家都是通过自己苦苦想象而来的,能增加相应的创造能力。当我们阅读了较多的较难理解的理论后,应回头看看自己的文论、诗论、画论等,从而感叹长久以来的快意和清醒。如果话语太多,将会成为创造的障碍。

  东方以及西方生活方式,在慢慢地进行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使艺术呈现多元化。所以,我们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与世界放置在一样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现代以及传统两方面的艺术,在民族心态以及本质素质方面都可以达到决定性作用。之后,在对话世界各国、民族中,也应持平等、互补以及相互接纳的方式,选择属于自己的某些因素。但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都应拥有自己的根,需适当地进行相互尊重,东西方面的文化都应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进度来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对待,不能随意更改行之有效的艺术观念。在国外,有位艺术学家说过,潘天寿不仅坚持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还赋予了传统民族应有的生命力,較为有意义,将传统放在了非常高的地位。

  五、结束语

  由上可知,现代艺术界中出现了许多好作品,但是,其中也有“鱼龙混杂”的作品。最主要的因素便是用心体验不够。艺术生活应是“源头活水”,针对这方面,我们应体会到对于艺术创造者,应维持体验式生活,保持审美观的继承与创新,将其两者融合到一起,一直坚持审美的继承和创新,这样能来回自如地掌握民族与世界间发生的变化,真实地感受到传统审美带来的精妙之处,继续发扬和创新我国的传统审美。

  参考文献:

  [1]顾秀梅.试析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J].福建茶叶,2017,39(5):226-227.

  [2]傅旭.试析传统美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07.

  [3]陈默涵,杨婧彤.试析苗族传统图形的艺术及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5(12):116-117.

  [4]盛夏.试析传统美学理念下的古典舞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226-228.

  [5]李佳颖.试析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美学艺术[J].现代园艺,2013(8):166-167.

【试析建筑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转变】相关文章: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08-08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体育教学观念08-05

转变教学旧观念 适应课改新形式08-19

高校英语专业新生学习观念及学习策略的转变08-13

试析知识管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08-06

加强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08-30

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05-27

浅谈在考试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转变考试观念08-28

试析建筑工程监理的目标制约与管理方法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