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意境

时间:2022-08-30 01:11:3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教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意境

  摘要: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浅析教师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意境

  关键词:政治课,教师,教学,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1、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2、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情境,还与学生**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紧密相联。一个好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就这幅漫画而言,画中人的行为常常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成功导入后,可进一步追问:“你们有过这种经历吗?”这样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笑声会戛然而止,勾起学生对自身类似情形的回忆,反思自身,使学生对新知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和情感介入;理论也不因失去生活底色而苍白无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还承载着深刻的理性认识。利用情境还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实现新知与旧知(包括经验性知识)的真正联结。在本框教学中,通过漫画标题:“点子从哪儿来”中的通俗概念“点子”为发端,对标题的深入发问,点子实质是什么?画中人为什么需要点子?点子究竟从哪儿来?必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认为来源于书本,这是做学生的最熟悉的经历;一种断定是实践。及时抓住分歧,引导学生去讨论或辩论,最能达成并认可共识:既可是书本,也可为实践,但归根到底是实践,从而完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教学。

  情境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不同类型的情境其组成不尽相同,语言类涉及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等;图片视频和实物类涵盖各种角色、形态、声音、色彩、情节及其承载的思想等。

  让学生透过情境中各种具体物件要素,深入思考,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可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聪明才智,开发学生潜能,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剖析情境,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使教学具有探究性。在本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关注漫画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衣着打扮等特征,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发问,学生思维必然洞开,发现许多全新的问题。如:画中人衣冠楚楚,皮鞋锃亮,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找到了点子吗?画中人为什么满头大汗,眼冒金光?《点子大全》真的全吗?画中人应怎样做才能找到点子?……通过讨论和解答,“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迎刃而解。画中人之所以找不到点子,是因为他不明白:实践不仅给他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新课题,还需要他学会利用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才能获得新认识,即他所需要的点子。情境具有直观形象性,是意象和意境的结合。通过情境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头脑中的意象更深远、更富有情感色彩,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发展。因为“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在本框教学中,不仅漫画自身耐人寻味,激发情丝,推动认知,而且稍加引导,更有助于理论的深入和情感的积淀。通过前面探究,了解了画中人找到点子的途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应是如何打扮。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内涵,更让学生获得一次洗礼:学生在想象中肯定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工地或车间里的工人、从事农耕的农民,还有实验室里的科技工作者等等,对劳动群众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萌生了亲近感;同时从中也会感受到实践力量的伟大,真正认识到劳动是最光荣的,这样,在“情、理、行”上会有彻底转变,并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智慧服务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人生价值。也就是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了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