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比较分析

时间:2021-04-03 12:04:2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对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比较分析

  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无疑是我国古典戏里清丽娇柔、彪炳千古的女性艺术形象,两人都是非常美丽多情的少女,都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能自描一幅令人倾倒的真容。更为更要的是,她们都在爱情问题上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情爱的先驱者。

  关键字:情欲 、礼教

  正文:

  (一)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本质上也不过是一落难书生遇见相国千金的老套故事,但王实甫的版本实在是精彩。莺莺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的描写实在精彩。一个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的相国千金的形象就深深的进入读者的视野里。

  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显赫,“针指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熏染是必然的。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其父因病告殂后,家族势力一落千丈,十九岁的莺莺本就是一个冰雪聪明的人,一定深谙人情冷暖,知道人世炎凉,所以自己也会自我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大家闺秀的风范,以安慰孤苦伶仃的老母亲。所以她和张生的爱情在老夫人赖婚前都是秘密进行,发乎情,止于礼的,所以当老夫人赖婚时只能暗地里垂泪、埋怨,所以她才会有闹简、赖简的反复多变,“假心假性”,所以她才会和张生长亭送别,明知老夫人的许诺未必可靠,但仍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张生取得功名后回来完婚,使婚姻尽量“合法”地达到目的。除了与张生的爱情上,莺莺是坚持的,其它方面她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温驯守礼的大家闺秀。

  老夫人出尔反尔,赖婚后,莺莺在追求自主爱情的道路上既要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进行斗争,因此摇摆不定、彷徨犹豫,因此“酬简”再“闹简”又“赖简”。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不顾一切,冲破礼教大防与张生私自结合了,这里,崔张的恋爱障碍排除了,但与老夫人的矛盾仍梗在两人中间,使两人不能名正言顺地结合。

  (二)杜丽娘的形象

  《牡丹亭》也就是那个最压抑年代的一场春梦。戏曲根据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改编,南宋太守之女杜丽娘一场春梦后以梦为真,因梦而亡又因梦而生。在她身上,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清晰可见。

  杜丽娘是杜宝唯一的女儿,父母对她的管教是严厉的,但对她的宠爱也是无以复加的,优裕平静的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所以她偷读《题红记》、《崔徽传》等禁止的书;所以她这样解读据称是后妃之德的《关雎》:“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所以她违背《闺范》:“女子深藏简出,无与人 面相观之理。”的禁令,羞答答地在春香的扶持下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

  “不到园林,不知春色如许!”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自己的房舍后面看到了不加掩饰的春光,这对生活中浓郁而压抑的理学气氛中的杜丽娘来说简直是惊心动魄的发现。而春香的无心之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更是让杜丽娘幽怨横生,此时她产生了“人生空虚论”,感到自己生存的绝对荒芜和空虚。杜丽娘再也无意浏览春光,“观之不足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难道真是观之不足才扫兴而归吗?当然不是,是自然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怀,一喜一怨,把这少女在封建礼教压制下难言的苦闷和酸楚都表现出来了。

  她感叹:“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宫之客?”十六岁的少女在怀春,渴慕一个情人。这是天然的感情,无奈她是千金小姐,封建礼教使她常年深居简出,游园还是第一次,哪有机会见什么少年郎?她没有机会遇见男子,当然不知谁是其意中人。但这天然之性情并不因缺少对象而消灭,反而像堵塞的流水一样更汹涌冲向没有阻力的地方——梦境。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梦醒后却无依无靠,仍是冰冷的现实。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寄托所在,因此刀子背着人,独个儿到花园“寻梦”。寻之不可得,杜丽娘死了,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惊梦》《寻梦》《诊崇》《写真》《闹殇》一幕幕上演,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的性格一步步萌醒。

  杜丽娘死后,已完全摆脱了现实世界礼法的束缚,要爱情生活中表现得更为大胆,更为执着。她不再满足于与情人在虚拟的世界中取得的“虚情”,她要求在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意”。于是“钟情一点,幽契重生”。还魂后,她重回现实,所思所想,自不能像在阴间般自由,无所顾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作为出身名门宦族的小姐,不能摆脱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她鼓励柳梦梅赴考临安,获取功名,希望借此提高柳梦梅的社会地位,以遂“门当户对”的心思。在等放榜时,要柳梦梅到淮扬探望杜宝,也不排除经期取得父亲同意其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非法行为的想法。可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父亲不承认他们的婚姻关逼她离开柳梦梅时,她便忿然回答:“叫俺回杜家,了柳,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正如明人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中所说的:“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泉台可暝,獠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劫灰烧尽。”追求爱情的强烈而持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士至情至性的杜丽娘就这样在汤显祖笔下形成。

  (三)崔杜的情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张生是在佛堂里一见钟情的,隔墙和诗,使崔张的爱情超越了一见钟情的阶段,进入“惺惺自古惜惺惺”知音知心阶段。才情的'共赏,心灵的碰撞使才貌双全的青年男女在知音互赏的基础上走上了爱恋长途。只是莺莺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其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幸好伶俐的红娘穿针引线,张生这个“傻角儿”的不离不弃才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