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时间:2022-06-12 20:53: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精选8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精选8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1

  [内容提要]

  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要强化体验学习、重视以情施教、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考察语文的涵义,它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体。不难理解,前者注重的是语言与技能,而后者所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由此反思传统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它是以传承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知识或表达技能的获得,而由此也恰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确切地说,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还普遍停留于工具性的层面,而过少地去考虑或研究它“人文意义”的一面。语文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提升包括陶冶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两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有了明确的阐述: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将研究的视野由原来“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深入到“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深度,以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宽广视野来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与落实,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重视语感的培养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多么精僻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 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1、在读中品词学句。“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我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读好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飞夺泸定桥》一课,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有的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出“十万火急、迫在眉睫” 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实有序。

  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放弃射门》一课重在赞扬世界级著名球星福勒在足球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爱、宁失一球、不伤队友的高尚体育风范。我让学生反复诵读第3自然段,抓住福勒动作、神态的描写,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讲。在学生读熟以后,组织辩论:福勒放弃射门对吗?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集体利益、体育真谛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最终从文中悟出,福勒这种高尚的体育风范值得提倡,赢得公平,赢得光彩,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这是无法用金钱和名誉换来的。此时再指导学生怀着对福勒崇敬之情读这一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要强化体验学习、重视以情施教、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1、教师走下来。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到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到互动合作者等角色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老师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创造融合的人文环境。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叶澜.白益民 王丹 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订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1992版.

  [3] [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2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就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探讨

  1、人文精神的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实际上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是表达了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尤其应该对人的价值取向、潜能开发、灵魂塑造、身心愉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进行关怀与探索的意识。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中学教育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坚实宽厚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好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测量方法等要素,使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导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实现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体组装和文理渗透融合。

  语文不仅是我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升华、意念的召唤。脱离了感情的语文是麻木的、冰冷的、僵硬的,而失去了生命底蕴的语文教学必定无法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着眼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

  更重要的一点是,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吻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在学目标中引进人文教育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重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美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意识到自己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单纯的传授一门知识,同时也在担任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重任,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2、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内涵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要加强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提升人文内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把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4、关注教学评价,推崇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以对,错论英雄,大多关注知识的正确与否。在《新课标》中,评价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学中可以以下方式进行:实施个性化评价个性化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情感的参与,是学生自我观点的宣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是学生与学生心灵深处的碰撞,在感悟基础上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加深感悟,同时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人文精神。

  除了一些总结性的评价机制,我们还应把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的深度,理解分析的准确度,学习态度,方法等纳入考察范围.记录一年中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收集,记载了一些能反映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来考察一个学生。

  三、结束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从根本上开放语文教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带学生一起走进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付清莲.论高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教学研究,2099.

  [2]余荣.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2008(9).

  [3]贾桂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照,2008(5).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3

  [摘要]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

  作文教学;语文素养;人文情怀

  写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作文教学的本质应是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感知再到写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种种操作模式,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写作的高度模式化、机械化扼杀了作文的本质,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意味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使语文作文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写作内化到人的身心与品质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做到“文以载道”,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

  作文教学的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美的意蕴,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学习其写作技法,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学会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什么。在浩瀚的书的海洋中如何选择、选择怎样的书已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引人入胜的卡通书、花里胡哨的影视明星花边新闻书、韩寒之流的儿童作家书,往往是当前学生热衷的书目。

  而这类书的营养成份实在太少,如果让它们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经典书目,古文经典如: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经史子集等,外国经典名著:《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现当代名著如:茅盾文学奖作品,巴金、老舍、茅盾等现当代知名作家作品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和智慧的感悟,从而触及心灵深处,滋养其精神,润泽其灵魂。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了读什么,还要解决怎样读书这一问题。其实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略读、精读和诵读。略读就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量的积累,尽最大限度地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最好能做到各个领域都有所触及,略知一二。精读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科目,对某个片断、篇章进行认真仔细阅读研究,对不理解地方查阅工具书,追根求源扫清一切障碍,除此而外还要边阅读边写心得体会,抄写精彩语段,做知识卡片,精读要做到每读必有所收获。诵读是阅读中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学生应该致力追求的一个过程。针对名句、名段、名篇,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把它记住,然后进行理解消化吸收,让它内化在心中,成为储备知识,随时准备应用到写作中去。

  二、写是体现语文素养的最佳平台

  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过程最能体现一个语文素养的高低。通过写作这个平台,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只注重技巧,而忽视对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或是教条地强调基本知识扼杀学生的兴趣,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写作仍要从培养写人、记事、说理这些基本功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高考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的文章四不像。既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往往文体不分,不伦不类。针对这种情况,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文体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既包含六要素,又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要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地写议论文,即明确地表达论点、论据、论证,思维缜密,逻辑清晰。

  首先,要引导学生写灵活自由的散文随笔,心得体会,可以表现欢乐,赞颂美好,褒扬奉献,也可以抒写伤感,抨击丑恶,揭露渺小,倡导个性化写作。

  其次,在训练学生基本文体的写作过程中,适当穿插带有高考趋势方面的文题,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开放性命题作文,引领学生写作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文体复杂、难度较高的文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记叙生动、逻辑缜密、说理透彻、抒情真挚充沛,使学生的作文既深刻丰富,又有文采有创意,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三、人文情怀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人文情怀是指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与精神状况,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与体现,是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内化于人内心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种、一种修养、一种心理和一种态度。新形势下作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要求的。也许有人说,站在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一高度谈论作文教学是高谈阔论,没有一定的内容依托,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实施,其实教师始终应站在一个高度,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通过写作这个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要从写作生活化入手,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

  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精神品质都是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文章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已成为当前作文的主流,写作生活化是丰富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单调,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没内容可写,要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利用好文本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小事、琐事,如初中教材中经典文章《背影》、高中教材中《我不是个好儿子》《丑石》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从写作内容上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对社会各种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多元的、真实的、繁杂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如:音乐、绘画、体育等,让学生作文取材生活化,注重生活细节,从点滴生活中感受其细微变化和差异,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情感支点,挖掘学生内心的真情,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抒发真挚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历程中学会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在师生共处与人交往中培养合作精神,在文章写作中体验生活的真善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融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3]语文教育新视角.吉林人民出版社.

  [4]语文教学通讯.2005,(3).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4

  摘要

  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素养渗透其中,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们常说“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才是“人文”二字的内涵呢?在新时代,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新内涵,其核心就在于要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融为一体的美好。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

  小学生年纪小,心智还处在启蒙阶段,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要想直接让小学生去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个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融合到语文教材中,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阐释。人文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二是理性。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中,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让学生自行去比较人性的美丑、优劣,认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人性的光辉。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本第四单元《和谐家园》,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更重视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环境意识,最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素养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特色。

  1.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是最具历史底蕴的情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每个国民都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的伟大无法丈量。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兴亡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因为他们知道先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岳飞“精忠报国”故事,这种以国家为先,一生尽忠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必将万古长存。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去建设美丽的中国,才会满怀赤诚为国奉献,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绝大部分是在语文教学中完成的。

  2.尊师敬长学会尊师敬长应该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课程,不会尊敬师长,甚至是没有尊敬师长这一概念和意识,起码是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师长都没有尊敬之情,那么如何要求他尊敬其他同学?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曾因为埋怨学校普通话考试难度太大而占领学校语文中心8个多小时,并不断口出恶言,当我看到这一事件时,是多么的不解。

  其中一个女教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应如何对教师说话吗?这一反问真实反映了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尊敬师长,那是因为在小学没有上好尊师敬长这一课,缺了人文素养这一课,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3.奉献互助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教育中“奉献互助”这一素养也被过分溺爱所取代,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不懂谦让,更不懂互助、奉献。在现代社会,没有谁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更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轻易成功,互助共赢是时代的特征,甘于奉献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其互助氛围一定是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是无比坚韧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引导,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亲历过一个发生在小学的实验。

  一个正在上课的教室,教师突然大喊一声:地震啦!此时全班同学一股脑往门外跑,一群小朋友堵在门口,无法快速“逃生”。这一实验,对教会学生奉献互助是多么的意义非凡!只有互相保持一颗奉献之心,有序通过教室门,这样大家才都有逃生的希望。

  二、革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式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人文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价值。针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实需求,我认为,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以下革新: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和优化,每一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深入严谨的科学筛选,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如上文所述的“爱国主义”“尊师敬长”“奉献互助”等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范文,只要教师深入发掘研究探究,这些教材资源就用之不尽。深挖教材资源还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课堂演讲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教材,这种方法既能让每一篇课文都得到充分地学习掌握,更能够对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2.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语文是一个实践的课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公共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像人文素养培养此类教育,只在课堂内是学不好的,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3.变单向教育为互动教育单向教育是指教师只讲授知识,不注意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师生处于不平等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别化培养的教育模式,这往往造成差生被边缘化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还应具备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点,这个学生是冷静内向型,还是活跃外向型,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到人文主义的光辉。

  4.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常常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能力,与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反馈,教师从旁协助,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得出感悟,并互相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被众多实践表明是有实效的。

  5.变学校教育与系统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之一,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学校就割裂了人文主义教育,往往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互通的渠道,跟踪学生的生活状况,保证学生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6.关注学生人格发展任何教育首先都应该是对人的教育,尤其是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对其人格状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能只关注一张张试卷,一道道考题,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香.浅谈如何把语文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J].黄河之声,2018(02).

  [2]郑婉丽.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必需条件——“红杏出墙”需“两技”[J].教育现代化,2018(02).

  [3]夏静.小学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6).

  [4]肖晓燕,喻德琴.“紧箍咒”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06).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5

  摘要: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发语文教学人文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功能;人文素养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教育的人文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大力开发人文功能,注重人性和人文的充分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获得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时,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课堂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不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总之,开发阅读教学的人文功能,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本、作者、现实中深入思考,大力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富内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功能。

  二、在写作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语文写作课堂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模式中,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气。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写作中只有一个调子,全是正面和积极的语言才是健康的内容,对于学生在文章抒发一些自己的情感便认为是内容消极、不健康,这种思想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毫无新意,个性化和创造性被束缚。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扬人文精神,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想法,才能打破思想束缚,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使写作富有生气和真实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真情实感。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同一件事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写秋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落叶的无奈,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秋日果实成熟的喜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万物复苏,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春日播种的繁忙景象。总之,写作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统一调子、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

  三、在口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自然是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重要渠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口语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在丰富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口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融入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中,通过举办演讲竞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文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语言活动中,在实践锻炼中学习语文知识,树立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活力,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在无形中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文章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人文功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让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善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参考文献:

  [1]温云兰.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J].语文建设,2013(15):9-10.

  [2]迟艳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2(7):66-68.

  [3]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60-63.

  [4]周彩群.中学语文课程人文知识内容及其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6

  摘要: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

  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

  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智明,李永贤.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6,08.

  [2]曲贵海,高春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4.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7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渐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任务中的重点,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课程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从小学开始。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出发,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把促进学生取得高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一度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内在品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审美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接受新事物以及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实现释放学生的智慧潜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1.升学压力导致语文素养培养被忽视

  学生随着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升学压力也随之而来,而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满足学生和家长考高分的愿望,语文教师在授课中以课本知识点为主,将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忽视了语文课本上关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这给学生丰富文化知识、扩展知识视野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教材内容的固定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虽然每过几年都会进行一次课程改革,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很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渐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固定的教学内容中,会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会创新,而且大部分教师也很难将教材内容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都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将游戏教学渗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游戏,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学弈》时,这篇古文的现实意义是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学好。可能单纯地将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很多学生表示认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做不到。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老师本人和两组学生进行一场实地演练,老师再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让一组学生在下面做作业或干自己的事,另一组学生认真听课,老师讲完之后,布置几道练习题,测测两组学生学习的效果,结果显而易见。学生通过这个游戏更实际、更直观地体会到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通过实践,更能引起学生对一些道理的重视,学生只有重视了才会运用于生活中。游戏可将枯燥的课文知识变得有趣,有利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加深印象,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2.倡导课堂中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六年级上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对这个综合性学习,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诗歌,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所收集的诗歌,并共同合作将这些诗歌按照诗歌的分类原则进行归类整理。小组整理完毕,老师将每组的成果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来,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出现的问题,如归类不当,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最后选择一两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请一两位学生朗诵,朗诵完后,请全班学生进行自由点评,老师做适当补充。在收集、交流、合作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提高收集、整理的能力,并且丰富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朗诵和点评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总之,倡导课堂中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基地的学校必须担负起重任,语文教学是人文学科之一,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学生在小学就拥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就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从课本内容中跳出来进入现实生活小学生对课本中反映的生活处于无知状态,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老师将课本展现的生活联系实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目标设计一些游戏,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1(06):92.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 篇8

  【摘要】

  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但随着产业大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其职业素养可谓良莠不齐。据调查,大多职业院校以“高就业率”为己任,把技能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所培养的学生均有着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但学校往往忽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造成学生职业教育素养教育的严重缺失,已就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这使得职业教育中的“素养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职业;素养;疏导;实践

  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进行的专门研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策略。

  1 语文教师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过硬的语文基础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应多关注职教前沿、多了解职教精神、多接触企业,成为“职教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关注职教前沿,学习职教精神;多走进企业,领悟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多接触、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 以中职语文新大纲为标准,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中职语文新大纲中,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都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各模块中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是基础,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语文基础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提升,侧重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职业模块,在教学内容上,多是关于职业定位、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在学习中,学生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拓展模块,则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提升,对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3 依据教材,深入挖掘文本职业素养内涵。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要在遵循新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时数,深入挖掘文本职业素养内涵,以达到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其中,零点起飞,启发学生放飞人生梦想;品读职业,引领学会恪守职业道德;直面社会,教育学生塑造其健康人格;走进经济,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寻物象,引导学生守望自然。

  4 建立语文学科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评判学生,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并以此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建立语文学科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力求评价体系多元化,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为主,分别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测评学生的语文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由期末卷面分数决定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局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分别占65%、35%,其中,平时成绩的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组成,确保评价的合理公平公正性。

  5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职业岗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良好形式。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社会上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以后学生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优势。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0年设立由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组成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并要求学生写出社会实践报告,再由领导小组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继而指导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一员,笔者总结得出,有益、恰当的社会实践,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疏导,使其形成健康人格。

  近年来,学生频发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不容忽视的现象,就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心理素质的疏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教学,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更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疏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6.1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向上、积极、乐观、进取的健康人格。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语文”的观念,要明白语文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视和开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多向学生推介中外名人传记、名著作品,使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从作品中学到知识、读懂人文、汲取养分;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通过鲜活的社会现象和实例,学生可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有机融合,有效避免自我认知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去读懂社会、读懂人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6.2通过批阅作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对学生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中职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他们往往比较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拼命封闭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不愿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流,而往往把真情实感诉诸于笔端,在作业、周记和作文中流露自己的内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可通过批阅学生作业、周记、作文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于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通过德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公共基础课的共同作用,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师如何“以身示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校如何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等等。笔者在此呼吁:希望更多地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问题,也希望更多地语文教师能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使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策略更上一个新台阶,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切实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Z].2000.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9.

  [3]张玉荣.中职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z1).

  [4]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Z].2000.

  [5]杨道麟著.语文教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56.

  [6]张曼.浅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J].中学生导报,2012(28).

  [7]论语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9.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09-2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10-25

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04-05

英语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07-10

浅谈幼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的论文10-22

美术鉴赏教学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2-11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10-23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03-01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论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