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4)

时间:2017-11-10 我要投稿

  三、鲁迅小说中的绝望的抗争

  1925年3月18日,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争,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定,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在这一段话里,鲁迅提出了一种“黑暗”的意象。

  的确,这种“黑暗”所构成的沉重压力,使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其相抗衡。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结果是形成少年鲁迅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难与黑暗的人生观,”而这种对传统世界的绝望,使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

  他到南京学开矿,到日本学医,遂而弃医从文,试图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新生》的夭折,却又使他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寂寞;婚姻的不幸,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极大地打击了鲁迅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情。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否定了希望,也反抗着绝望,而超然于这两种主观感觉之上的则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形式:“走。” “走”所表达的是实践人生的方式,是面对现实的执着态度鲁迅在其叙述中步步深入地揭示着“希望”的消逝与幻灭,显示出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和绝对权威,但一种独特的心灵辩证法又使鲁迅作品中主人公以这种“绝望与虚无”的感受为起点,挣扎着去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并充满痛苦地坚守着中国人及其社会的历史责任。由此,《呐喊》、《彷徨》在精神境界上也彻底超越了对“希望对绝望”、“乐观对悲观”各执一端的片面,既不极度悲观,也不轻率乐观(鲁迅甚至对那种廉价的乐观和无谓的“希望”极为憎恶)。鲁迅通过对“希望”与“绝望”的相互否定所引申出类似“过客”的反抗和“走”的人生原则,实际上也成为《呐喊》、《彷徨》的内在精神结构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正标示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人生哲学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的人生态度与《呐喊》、《彷徨》的现实描写取得了一种“隐秘的融合。”

  《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到他的创作与他年青时的“梦”的关系;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忘却,这不能全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来由。

  其实不仅《呐喊》,在鲁迅的其它小说中,我们一样可以发现他都不能忘却的“梦”的痕迹。

  虽然鲁迅也用“梦”比喻麻木、自欺或者昏味的精神状态,然而此处的“梦”却是他年青时改造社会与改造国民的理想。鲁迅青年时代做过医学救国的“梦,”也做过用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的“梦。”他称创办《新生》时的理想为“将来的好梦,”也称正在追求理想的青年为“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

  与“梦”相对,就有了“醒,”梦做不下去全醒,理想破灭人就必定回到现实。鲁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而他在《呐喊。自序》中就是以在那“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醒”的绝望同样成了鲁迅小说的创作国和表现鲁迅笔下的现实是一个“梦”注定要失败的现实。鲁迅谈到他写作的目的时说:“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的‘启蒙主义,以不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然而我们看到,在他有着“表现之深切”的小说创作中,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揭出的病苦,却也显示了“疗救”的渺茫乃至无望。我们在《呐喊》、《彷徨》刻画的时代众生相中可以看到麻木怯懦的阿q(1)、虚伪狡诈的伪道学家(2、3)、自私软弱的农民(4、5)、无聊的看客(6)、贪婪而又凶残的士绅(7、8)、无用可怜的读书人(9、10)……,其间虽有一个给人希望的洋车夫,但也淹没在庸气中而至于不可闻见。于是很难想象在由这样愚弱的国民形成的空气里,“梦”者能有什么作为。鲁迅小说处处表现出对现实之沉滞不变的感受,《祝福》中“我”回到故乡,所见之人“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时间之轮滚滚向前,留下了它印痕(“老了些”),而所谓“进化”之事却没有发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愤激于世事而宣扬起官僚也不会有什么两样,虽然变换了角色,历史却是“换汤不换药”的循环。鲁迅称写小说“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但由于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醒”者而非“梦”者来进行“暴露,”故而其“暴露”本身即不自觉地染上了绝望的色彩。

  结 论

  总结上述,我们看到,尽管在《呐喊》、《彷徨》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一切与无所有、向往故乡的游子与回到故乡的客子、回忆与空虚、吃人与被吃………的对立,但在这种对立却有一种精神始终如一贯穿其中。

  注释:(1)《阿q正传》;(2)《肥皂》;(3)《高老夫子》;(4)《风波》;(5)《离婚》;(6)《示众》;(7)《药》;(8)《长明灯》;(9)《孔乙已》;(10)《白光》;(11)《一件小事》

  

  《鲁迅小说集》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4)相关推荐
  •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论文
  •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论文
  • 浅析西安高新开发区应用型外语人才流动规律研究论文
最新推荐
  •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主体
  • 论保险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论文
  • 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论文
  •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和对策研究的论
  • 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及取向论文
  • 基于学习力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热门推荐
  • 2017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范文
  • 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浅谈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功能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
  •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