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

时间:2023-05-18 14:24:03 玉华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附简介+赏析+背景)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附简介+赏析+背景)

  人物形象分析:

  (一)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二)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三)“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四)柳妈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同祥林嫂一样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是一个“善女人”,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完全出于善意,从主观上讲,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这是她作为女性善良的一面。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极深,她把地狱、天堂、灵魂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当作挽救祥林嫂的灵丹妙药,从而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在向“我”询问有关“灵魂的有无”之后,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柳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说明用封建迷信来挽救祥林嫂是行不通的,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是可悲的,而她又将这些思想灌输给祥林嫂,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就更加增强了。另外,柳妈对祥林嫂被卖改嫁反抗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讥讽、奚落的态度,讥讽、奚落中还带有几分诡秘,把玩味别人的苦痛作为自己的享乐。这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令人极其生厌的一面,而在柳妈的身上却表现得琳漓尽致。而且因为她发现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好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使“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从这里看,柳妈是一个罪魁祸首。“别人的笑容和声调”使祥林嫂“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祥林嫂在别人的讥讽、嘲笑中,内心有无法言表的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柳妈给祥林嫂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双重的。

  (五)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她认为自己在鲁镇能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且会挣钱,是一个能人。实际上,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六)四婶

  四婶是一位备受歧视而又剥削、歧视别人的女性形象。她作为鲁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沾了富人家的光,又有一种自得其乐的优越感。她雇用打工人,剥削自己的同胞,自己享受,看来过得逍遥自在。实际上,她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她作为虚伪、保守的鲁四老爷的妻子,除生活在鲁四老爷的歧视之下外,她作为当时中国女性仅有的一点同情心、善良、耐劳的一面也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了。如果说第一次雇用祥林嫂还有她一点虚假的同情心的话,第二次雇用祥林嫂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了,因为她常常提起祥林嫂只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只有祥林嫂是她最满意的雇工。祥林嫂又一次送上门来,从她心理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的表现,使她大失所望,祥林嫂的劳动不能带给她轻松自在,她在鲁四老爷的指使下,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的事,自己要在祝福时忙碌。最后,她对祥林嫂表现出她的极大不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再也不能使她的“眼圈有些发红”,再也唤不起她的同情心,因为祥林嫂没有能力充当劳动的工具了。四婶认为祥林嫂在她家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最终将她赶出家门。即使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之后,她还和鲁四老爷异口同声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四婶所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是最深的。作者描写她与祥林嫂之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不存在,祥林嫂在她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她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中剥削意识浓厚者的化身,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即使是鲁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也难逃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那区区祥林嫂又怎能逃脱封建礼教的魔掌呢?

  (七)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由于婆婆要把她嫁到深山野林里去和大伯收屋使她不能生活下去,如果不是这种人身的迫害和生活的威胁,祥林嫂或许不致得到这么悲惨的结局。可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那么长,统治阶级的思想弥漫整个社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种成见,他们有意无意地为封建宗法思想散布影响,织成了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罗网。

  鲁迅祝福柳妈形象分享:

  一、同是女性,身份命运相同,但缺乏女性的同情心

  查柳妈的来历,籍贯未介绍,婚否不清,可能结过婚,家庭成员未做介绍,年龄应该比祥林嫂大。文中只告诉我们,她只是个女帮工,还是临时工。只在过年腊月二十以后来四叔家做帮工。从她的不肯杀鸡宰鹅只肯洗器皿猜测,柳妈可能平时做人比较计较、挑剔。但不管怎样,柳妈是个女善人,作为工友,又比祥林嫂大(从后文打皱的脸猜测),理应有同情之心。但她没有,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意味。比如文中一段对话:“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看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句话是在新年将近,只有祥林嫂和她两个人在的时候,祥林嫂无聊地想把在丧子后所受到的打击和内心无限痛苦独自咀嚼,无限忏悔。这样一个如此不幸的女人,此时此刻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呀!但是柳妈,我想也就只有她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一个“又”字充分表达出柳妈内心的不耐烦,无同情。祥林嫂“独语似的”说,说明此时虽有两个人,但那个人又好像不知心,不能向她倾诉,只好自言自语。作为一个善人,说话又不费本钱,宽慰一下,安抚一番,使人解脱痛苦,岂不是胜造七级浮屠?一贯念得什么佛?行的什么善?

  二、善于猎奇,以揭人短处为快的长舌妇

  中国人一贯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但这位吃斋行善的女人专门打脸揭短。听了别人的悲催故事,不但不同情,反而看出了新奇:

  1、“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从问话看柳妈已经知道伤疤的来历,属于明知故问,揭人短处,使人难堪,果然祥林嫂陷入窘境,只会“唔唔”地含糊回答,使几年前的痛苦再次被提出来。此时的祥林嫂显然处于被欺负的地位,难堪痛苦,无言以对。柳妈胜利了。

  2、“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我不信……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在获得第一次胜利后,柳妈不依不饶、乘胜追击,一问到底。在柳妈的这些问话中我们找不到半点宽容、同情,相反只是看到她以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质问的语气在猎奇。她反复强调“我”。比如“我问你”“我想”“我不信”,把个人的思想强加于人,表现出语言的强势,盛气凌人。这种连珠炮似的问话使祥林嫂只会吱吱呜呜、断断续续地应声,而无其他表现。

  从内容上来看,柳妈关心的应该是祥林嫂的私房事,这样的事情,如果对于现代幸福的女性来说,或许可以算得上关心,但对于一直家庭屡遭不幸备受折磨的祥林嫂来说,柳妈肯定把她当做真的傻子,现在叫神经病人,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这是两人的谈天内容,严格说不是谈天,是精神审判,是调侃嘲弄。不管怎样事关别人隐私,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自己知道,满足一下“猎奇”心理也就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后文“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可以知道柳妈把祥林嫂的痛处已经到处宣扬,炫耀自己是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柳妈没像慈善家那样号召大家安抚帮助祥林嫂解脱痛苦,而是使祥林嫂面对鲁镇无休止地受到嘲笑讽刺和打击。中国民间对此种人有个最为恰当的称呼:长舌妇。

  三、心胸狭窄,小肚鸡肠

  祥林嫂在柳妈不停地逼问下,语无伦次,不知该说什么才能堵住柳妈的问话,窘迫无奈之下,言辞不济之时,突然想起强势的柳妈“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这一句话果真灵验,说自己的男人力气大,柳妈偏不信,那你就试试看,这一回答祥林嫂好像胜利了,因为这句话使柳妈立刻陷入两难境地,一时接不上来,无趣地不再追问了。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两个女人也可以是一台戏。开个玩笑,你打趣了她,反过来她也打趣一下你,公平合理,输赢各半,没有什么,心平气和就行了。但是柳妈不是一般的善人,虽然在无趣时也笑了,但这笑里有文章,她哪里是能吃亏的人(现在看,上文的分析的只做洗器皿的活是计较挑剔是正确的),岂能吃这样的哑巴亏?她肯定会报复的,祥林嫂不会胜利的,在柳妈眼里,自己就得高出她一等。果然如此。

  很快柳妈就用“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现在写作盯)住他的眼”,实施报复,搜肠刮肚硬要找话柄,盯得祥林嫂再次局促不安,“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拿眼盯别人,迫使别人目光不得不离开看它处。可以看出柳妈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眼里揉不进砂子,不能吃半点亏。

  四、性格诡秘,危言耸听,恐吓工友,吃斋念佛,不杀生,却唆使人死

  柳妈盯住祥林嫂后还不放过她。虽然年龄比祥林嫂大,但她的思维要比祥林嫂敏捷,转换话题继续实施报复。“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个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这一句话非同小可,简直五雷轰顶,甚至陨石直接砸在祥林嫂头上,因为“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于是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就好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祥林嫂刚才无奈之下说的让她试试的话使柳妈无趣难堪了,所以才要吓一吓她,照死的吓。

  可见其心胸多么狭窄,性格多么诡秘,心理多么冷漠无情。柳妈又用阴间的惩罚,这就更让祥林嫂感到极大的恐怖。这个消息不是来自社会传闻,也不是来自上层人物,而是来自跟他同命运的柳妈,这使祥林嫂非常恐惧。谁见过如此歹毒的同事工友?很多人替柳妈辩护,说她是无恶意的,有局限,不是故意吓人,笔者姑且承认她有局限,但从前后对话逻辑能够看出来,诡秘之中的别有用心。柳妈进过阴间么?她体验过嫁了两个丈夫死后就要被锯成两半的事实么?肯定没有,自己不知道就别拿这话吓人。可以用友爱之心安抚祥林嫂呀。柳妈之所以这样说是别有用心的歹毒。

  五、乱出诡计,使人上当受骗

  人一生一世总得做点善事吧?前面讲了柳妈一堆不是,但毕竟她是吃斋念佛的善人,怎么也得做点善事吧?确实,她不负重望,还算真心地给祥林嫂出了一个主意,指出一条大道:“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柳妈第一次关心祥林嫂,为她找办法解脱苦难。但是不能出了主意就说她是好人。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和一个孩子是很不幸的。可是柳妈却把这种不幸当作罪名,祥林嫂在柳妈眼里是个罪人。看,上文说她审判,现在开始宣判了,定罪了!愚昧无知的祥林嫂最终还是相信了柳妈,把自己历来的所有积存、用血汗换来的十二块银元捐了门槛,然后获得短暂的轻松,在四婶面前神气舒畅,眼光也有了神,满以为可以获得一个正常的女人祝福权,可是很快祥林嫂的梦被现实打得粉碎,并且在人们将要祝福的时候身无分文。进而走入绝境。笔者认为,如果祥林嫂不被骗,十二文银元至少也能支撑她活过新年吧?

  但无论如何说,祥林嫂还是死了,她含着悲带着痛,拥着贫穷和孤独,离开让她悲催恐怖的人世。虽然柳妈不是直接凶手和罪魁祸首,但笔者以为祥林嫂可能最信任柳妈,柳妈所言祥林嫂都照做,所以柳妈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应该拉出来痛批一番。

  一个社会,不管你身份贵贱地位多高,当别人身处不幸之时,还要伸出友爱之手,去抚平别人的伤痛,帮一把力,“积善成德,神明自得。”但千万不能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献出一点爱。

  分析鲁迅《祝福》一文中柳妈的形象。在鲁迅小说《祝福》中,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拓展内容:

  作品简介:

  (一)作品介绍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二)内容介绍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赏析:

  (一)作品主题: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读者一般把《祝福》的主题归结为以下两种:

  《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 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读者这样理解《祝福》的主题,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这段话不无关系:“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基于这种理解的分析,有的读者甚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

  《祝福》的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有的读者的观点:“《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从中可以见到鲁迅这个伟大的现代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巨大身影。”比如支克坚认为:“《祝福》属于‘为人生’的作品,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关于道德的主题。旧道德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它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祝福》便是在揭露旧道德本质的同时,揭露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了中国的人生。” 而作家刘心武则表达了他对《祝福》主题的一种全新理解,他认为《祝福》的主题,就是表现人性中对于倾诉的渴望,就是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他说:“我认为《祝福》的最可贵之处,还并不在于‘反封建’、‘反礼教’、或‘控诉旧社会’等层面上。《祝福》的深刻处在于表现了人性中的倾诉欲望,并沉痛地呼吁:人类应当懂得他人的倾诉,在相互承接倾诉中,逐步达到人类大同。”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艺术特色

  1、语言特点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最后,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真傻,真的......”。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在其他的几个人物中,鲁四老爷每次都说话极少,语气中带着冷漠甚至鄙夷,例如当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合伙劫走祥林嫂后,说道:“可恶!然而......”言外之意,“既嫁从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柳妈没话找话,俨然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不同,她说话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是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中人”形象。

  小说的语言是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2、结构特点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鲁迅的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抛弃选择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我”这个角色作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后世影响:

  1949年,以“陕甘宁教育厅”编撰的《中等国文》为蓝本修订了一套临时课本,在这一版本中收录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祝福》这篇文章。

  1956年,小说《祝福》由夏衍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幕。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祝福》在不同时期,被改编为不同版本的话剧。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相关文章: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人物形象02-21

林黛玉人物形象浅析04-04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04-14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01-06

关于鲁迅小说农村女性形象的分析 02-07

《雷雨》中的周萍形象浅析02-28

浅析广告传播中的符号运用03-19

浅析创新教育在英语中的教与学04-15

浅析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