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

时间:2022-02-24 11:19: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


  摘要 刘绍棠是中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绍棠从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以乡土文学为主,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京东运河一带的农村生活。通过写自己熟悉的人与事,以清新淳朴的格调展现了美丽的乡村景色与浓郁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时代风貌。刘绍棠的作品写的虽是朴实的风俗,但是却有着清新的芳香,虽是清贫磨难的乡土,却让人倍感体贴,温暖心田。作品的结构简洁完整、故事情节别致迂回、人物光鲜、语言自然,引人入胜,文学价值可观。

  关键词:刘绍棠 小说 民族风格 民俗文化

  刘绍棠自13岁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被称为是“神童作家”。他一生笔耕不息,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有长中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文集、随笔等60多种著作,代表作有《青枝绿叶》、《师恩难忘》、《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与乡土文学》、《豆棚瓜架雨如丝》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等。刘绍棠在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自始至终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自成一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刘绍棠生活在运河滩上,对农村的生活习俗耳熟能详,同时对农民也有着深厚的潭水之情,创作出一系列的乡土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光鲜的人物形象、迂回的故事情节、清逸的抒情笔调、淡中求真的浪漫色彩以及深厚的情感。刘绍棠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用心构思于乡风民俗的描写,将政治事件蕴含其中,着意发现人性之美、道德之美,其作品中弥漫着纯朴的爱情、亲情与邻里之情,以其独到的视角在创作中形成了另一种乡土文学的审美范式。刘绍棠小说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民族风格的展现与地域文化的昭示,在作品对日常生活的描摹、人物语言的运用处处都体现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展现了乡土的生活之美、风光之美、人世之美。本文对刘绍棠小说作品丰富的民族风格事象及民族风格文化的形成进行探讨,以便更加了解刘绍棠小说作品的民俗文化,探讨其独特的文学贡献。

  一 民族风格的艺术体现

  刘绍棠全景式的民俗风描写,体现了劳动、饮食、建筑、服饰、礼仪、信仰及言语俚语等多方面的民俗事象,呈现出大运河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地方色彩、虔诚内在的民间信仰以及洋溢意趣的语言。

  1 地方色彩的呈现

  对民族风格的描写可以体现出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刘绍棠通过乡土习俗的艺术表现,提供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北运河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是一部运河风俗的精神文化历史。刘绍棠通过优美的文辞和笔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犹如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在《草长莺飞时节》中,刘绍棠又生动地描绘了大运河堤周围的景色:柳树上黄鹂的鸣声,蒲苇水草丛中的蛙声,还有满河的鸭子嘎嘎叫;运河中的放鸭人,田野里的插秧者,欢声笑语,好一派草长莺飞的景色,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悠闲、宁静,勾勒出一片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在《鱼菱风景》中对十间大瓦房的描写更是体现了当时生活在运河滩上的人们的居住状况,高耸的大瓦房在文中被形容成犹如青山耸立,壮观的格局、细致的手工、雕花窗棂、纸帘倒卷,古朴土气中透露出古香古色;方炕上铺苇席,春登、八仙桌等具体的描述,乡土味十足。在《豆棚瓜架雨如丝》中刘绍棠详细地介绍了当地人们最爱的美食“糊饼”,从食材到方法再到技巧,不仅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趣味性,而且还能让读者了解到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们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蒲柳人家》中,刘绍棠在对七夕节的风俗进行描写时,通过奶奶给何满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达了当地流传的美丽神话,通过描写拜月乞巧的习俗,反映了大运河滩上民众心理的独特习俗,在讴歌美好、批评腐朽的同时,向读者展示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水边人的哀乐故事》中刘绍棠则展现出了女子卑微的身份,饱经裹脚之痛的封建陋俗。在北运河上,女儿裹脚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媒人相亲的头一眼就是相脚,一双三寸金莲便被媒人踢破了门槛儿,如果是一双大脚,长得再俊俏的姑娘媒人也不接线儿。作者对这种封建、残忍的“裹脚”陋俗的描述,不但表达了对女性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这种陈旧习俗的不满与鞭策。

  刘绍棠乐此不疲地描绘着运河滩那片苍郁的土地,每一片碧波荡漾的水洼,每一道芳香四溢的美味,每一场热闹精彩的庙会,光影水声、泥棚草舍……刘绍棠迷恋于这些美景,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用文字泰然自若地呈现出一幅日常生活的“风俗画”。

  2 洋溢意趣的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民族风格可以说是语言的民族化。刘绍棠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化特点,这与其独特的民间语言运用息息相关。刘绍棠生长在农村,说着一口鲜活的京东农民口语,他热爱运河滩上的农村与农民,热爱这里的风土人情与语言情趣。刘绍棠熟悉并喜爱运河滩上农民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其独到的语言魅力。在作品中,他的农民口语唾手可得,得心应手,民族风格语言铿锵上口的韵律与鲜明的表达方式深深地融入其中。

  (1)妙趣横生的方言俚语

  民间有着不同的言语词汇、俚语等,是民俗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并广泛流传的用语,这些语言的使用与文学的民族性、地方性特色密不可分。巧妙适当地将独特的民间语言融入到小说中,可以使小说的`地域语感、水土人情得到有力的强化,突显作品的艺术性。刘绍棠在小说创作中,对方言进行变通,通过语境、语调、语意的创造,反映出当地民众的文化氛围与妙趣横生的思维。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可以说是一部河北民间谚语,民俗的大汇集,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新瓶子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拉了秧的黄瓜上了架的烟”、“家雀抬杠瞎嚷嚷”、“宁伸扶人手,莫开害人口”、“守着青山没柴烧”、“六月六,看谷秀”、“天上一拳,地下一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等,大量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社交等形象信手拈来,如拾草芥。不仅为作品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而且体现出作者自身对民间方言俚语的灵活运用,出口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