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时间:2021-04-17 19:12:3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最近看了1957年列宁格勒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堂吉诃德》,读了刘京胜译的《堂吉诃德》电子版本,终于完成了一直想要通读这本名著的心愿,刘的译文十分通俗有趣,阅读起来颇为轻松。今天又从亚马逊书店订购了董燕生的译本,还有孙家孟的译本,待闲暇时再细细欣赏这本经典名著。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浮士德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三个最杰出的典型形象,几百年来,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文主义理想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求索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堂吉诃德》是评说不尽的,这里也随性谈谈:

  一、自我筑梦的征险者:只为一个理想世界,即使百折千挫,又奈我何哉?

  塞万提斯笔下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在一个广阔无垠、永无边际的世界中冒险,这个疯颠痴狂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想、一个梦境。他本是一个下等贵族,原名基哈诺,受时风影响,爱看骑士小说,于是豪掷家财买下所有能买到的骑士小说,沉湎其中难以自拔,读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终于思维枯竭、精神错乱,满脑子的巫术、打斗、战争、负伤、巨人、城堡、被俘的公主、骁勇的拯救和各式各样的豪侠壮举,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于是,他想做一个锄强扶弱、主持正义、威风神勇的骑士,像高卢的阿马迪斯、法兰西十二廷臣、九大俊杰那样以勇气彪炳史册。他在角落里找到生锈发霉的甲胄,用纸壳做了半个头盔,花了四天时间为他的战马(这马就像他一样皮包骨头)取名为罗西南多,意为“马儿虽瘦,世界第一”,又用了八天时间给自己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曼查的堂吉诃德”,同时,他认为没有爱情的游侠骑士就像躯体没有灵魂,于是他为自己假定了一个心上人,取名为杜尔西内亚,一个姿容绝色的贵妇。做好了一切准备,堂吉诃德开始第一次出征探险,把一个小旅馆店主当成城堡领主,硬让人加封他为骑士。在路上解救一个财主鞭打的牧童,反而使牧童遭致更多的毒打。他引古谣表明自己作为骑士的特点:“甲胄是我服饰,/战斗乃我休憩,/坚石为我床铺,/不寐系我睡眠。”第二次出征,堂吉诃德游说邻居桑丘做他的侍从,并许以来日赐其海岛总督的职位,桑丘心动了。于是,堂吉诃德在好侍从桑丘的陪伴下,在一个幻觉的世界里做着他荒诞的理想之梦,一次次征难犯险:大战风车,结果连人带马被摔得遍体鳞伤;跟比斯开人进行了一场恶战,被砍掉了半边铠甲和半只耳朵;和几个杨瓜斯人进行了一场搏斗,结果被痛打一顿;错把客店当城堡,遭到店里众人的无情捉弄;他把羊群当成了敌国的军队,冲进去单抢乱刺一通;他释放了一伙倒霉的囚犯,囚犯不但不感激他,反而拣起石子把他乱打一顿;把红葡萄酒囊当成巨人头颅,狂刺乱砍,结果既被暴打又赔钱;后来又被爱取乐的公爵夫妇及其仆人们大大戏弄一番……在一系列冒险经历中,他所有带着高尚理想、善良愿望的荒唐行为往往给自己招来毒打、捉弄和伤害,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从不惧怕退缩,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战,直至伤痕累累,生命垂危时才幡然醒悟,彻底与骑士道决裂,并在遗嘱中要求侄女不许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

  诚然,堂吉诃德的行为是荒唐可笑的,但是毫无疑问,堂吉诃德精神却是可赞可敬的。他锄强扶弱、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维护正义,他勇往直前,在一切危险面前英勇无惧,敢于打开铁笼和狮子说话,最大限度地挑战了自己的勇气。他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而在不涉及骑士道时,他又是充满理性、头脑清晰的智者。他知识渊博,论及人生与时政皆是珠玑之言,他发表的关于自由、美德、人类意志的言论铿锵有力,令人钦叹。他对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不移的美好信念。在唐吉诃德的身上,有着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情感,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富喜剧性,又具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内心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但丁《神曲》中不断上升的灵魂,浮士德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尼采的狄奥尼索斯崇拜,加缪的西绪弗斯精神......当然,还有堂吉诃德怀负的人类理想。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迷宫,或许作为有限的人永远也走不出去,人可能因此而迷茫和失望,但是人却有着不屈不挠的斗志,犹如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永远的受苦。而人在不断的向世界和自己提出问题的时候,在探索式的解答中,也在完成着我们人类自身。

  谈了堂吉诃德,还必须谈谈他的好搭档桑丘.潘萨。桑丘是一位粗俗胆小、自私狭隘然而又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的矮胖农夫,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他的表面愚钝与堂吉诃德的疯颠配合,一高一矮、一痴一傻、一瘦一胖,甚至他们的坐骑,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在主仆二人结伴冒险的游历中,堂吉诃德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常常神志颠倒,而桑丘却讲求实际,有时目光短浅,因此整个小说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一“智”一“愚”的对话中逐步发展起来,也是全书很精彩的地方。桑丘最大的特点是他似乎有说不完的俚语,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堂吉诃德与桑丘有趣的谈话逗乐,尤其是桑丘那些俏皮的俗语,那正是万千老百姓机警的生活智慧啊。一路上,堂吉诃德与桑丘相互影响和感染,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丘热爱他的主人,在随堂吉诃德行侠仗义的日子里,他一直爱护、照顾着常常受伤的主人,同时也被主人美好的理想感染,心胸渐渐开阔,对于人生、社会有了很清晰的理解。尤其在他任海岛总督期间,爱憎分明、秉公断案、执法如山,充分体现出人不分贵贱,只要具有美德便可以治理国政的人文思想。这里,我们似乎看到唐吉诃德与桑丘已经完全融为一个人了。所以,及至看完全书,我也如海涅一样,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二、“我”的理想和现实---唐吉诃德背后的塞万提斯

  自从《堂吉诃德》问世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这个深具阐释性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解读。《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的伤感;德国的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 “悲剧性的傻气”;而海涅对堂吉诃德精神则“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无论何种观点,我们都必须了解《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其人,才能深刻理解这部不朽名著的重大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