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时间:2020-08-05 09:43: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特有门类,比较典型地体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虚实相生。本文分析了中国文艺学的虚实论,通过论述中国书法的用笔与结体分析了书法艺术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浅析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虚实相生;书法审美;用笔;结体

  一、文艺学中的虚实论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核心。“虚”与“实”都是中国文艺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文艺学中的虚实相生论,可以溯源到中国哲学中的虚实说,即建基于元气论基石上的道家有无说和周易的阴阳说。

  “有无相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点。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其性质就是“有无相生”。《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老子在这里对“道”的论述很是玄妙,但我们仍可以看出“道”即是“无”,又是“有”。也许“道”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它这种“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老子的哲学不仅认为有无相生,而且认为“无”在二者的关系中居于主导方面,“有”是以“无”为基础的。《老子·十一章》云:三十幅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用车之、器之腹、室之户的比喻生动的论述了“无”并非一切皆无,而是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有作用的空间。庄子也有类似的论述。《庄子·天地》云:“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在这里的论述表明了“无”之于“道”的作用。道家的.这种有无相生且无为主导的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的虚实相生论,使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虚实的相生相成和虚为主导的两层含义。

  在哲学上的有无说向艺术上的虚实论生成的过程中,道家的元气说为其注入了活泼的生命情调和深沉的宇宙意识。《老子》云:“天地地之间,其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用这一个生动的比喻,论述了在浩茫的虚空中充满了元气,正是这元气的运化和流动,造成了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庄子》也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种虚无之气又能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庄子称之为“地气”、“云气”、“人气”、“志气”等等。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气”。这种观点,一方面使有无相生的世界本体——“道”具有了活泼的生气,另一方面又使人与自然具有了某种相通性和一致性,为书法家在线条的造型中体味生命的作用提供了哲学依据。元气是天下万物展现生机活力之所在。

  庄子又赋予虚无之气以旷远悠久的宇宙感。具有“阴”、“阳”二性质的气是生生不息的,在运动中产生了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死亡,构成了整个宇宙,《庄子·田子方》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在整个宇宙中,个人的躯体是那么渺小,个人的生命又是那么短暂,天地岁月则旷远无,悠久漫长。在这种对比中,庄子产生了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以达无限的超越意识。《庄子·应帝王》曰:“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之野。”庄子这种达“无穷”以求自由的愿望表现在艺术中,仍是要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创造来实现。

  《易传》中的阴阳说同样为虚实论提供了哲学依据。《易传》云:“一阴一阳之为道。”,又说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易传》中,虚与实是阴与阳的具体表现之一。道是阴阳的相生相摩之所成,同时也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宇宙天地之间,这“道”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运动变化,道就是万物的生化和流转。这种美学思想一方面具有浓厚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又直探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深奥、精妙之处,促使中国书法艺术达到了极深的高度。

  二、虚实相生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的结构在书法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字由墨线所形成的笔画连贯而成,笔画所分割的空白也是汉字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造型艺术,书法不同于在三维空间展开的雕塑,它是在以白色的纸张为主的二维平面上展开笔画形成线条和空间来造型的。墨线所形成的黑与墨线分割空间所形成的白就构成了虚与实的对应。这虚实对应之处正是书法艺术充分展现艺术意味之处。所以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书法艺术既要关注“实”——字形笔画的密处,也要关注“虚”处——字画间及行间疏处。实处要认真书写,而虚处——字里行间也必须精心布置,使疏密有致,两者才能相映成趣。

  中国书法艺术家正是在对字的结构安排中,在对虚与实的处理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中国历代书法,从商周的篆文到宋明的行草,皆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书法界普遍认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也是从字形的结构、布白中所得出的风格特色。书法艺术的结构布白体现着中国人所特有的空间感——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造型。舞蹈动作可以极大地显示虚灵的空间。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所表现出来的气舞生动的气韵,赋予书法艺术活泼的额、强烈的生命感。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娘子舞剑器而悟书法,吴道子作壁画请裴将军舞剑以助状气。中国书法艺术借助舞蹈的空灵,构筑着自己的艺术世界。

  书法艺术的用笔指毛笔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的区别。藏锋和出锋可以看做一对虚实对应的范畴,但本文认为,书法用笔的虚实中,其主要作用的是书法用笔的“一笔”论。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而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里面运转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出来的。”罗丹用一条贯穿于一切中的“线”创造了众多伟大的雕塑艺术形象。而中国书法家也是运用“一线”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唐代的画史批评家张彦远说:“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张彦远在这里论述的书画用笔指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用笔在一气贯通中所形成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用笔所创造的点画之墨线,在中国哲学的滋润中,一气想通,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创造出一个艺术世界。在书法点线的律动中,立体的静的空间失去作用,它不再是字形固定的间架,而是一个一气贯通、虚实交融的生命体。在中国书法中,虚与实相通相化、相济相生,期间是飘动氤的宇宙之“气”。这内含宇宙之道的淋漓元气在虚实黑白的交融中形成生生不息的节奏。书法家的心灵通过这气的流转运转而与宇宙万物相通相会,在妙契自然中获得人生的自由感。

  【参考文献】

  [1]包世臣.艺舟双楫[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浅析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相关文章:

1.平面设计中运用虚实相生论的案例及其意义论文

2.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论文

3.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论文

4.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

5.关于浅谈美学与哲学的混淆的论文

6.浅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哲学论文

7.浅析高子盆景说中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影响论文

8.浅析徐渭大写意花鸟画风及美学主张

9.与学生交流的艺术的生成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