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计算机网络在社会课中应用

时间:2021-03-05 09:12:2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计算机网络在社会课中应用

  【摘 要】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升是全方位的,社会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也不例外;可以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个性化特征、交互性功能、共享性特点进行教学探索,起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研究计算机网络在社会课中应用

  【关键词】 网络 教育 思想 社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社会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在新课程口号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也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服务于社会课教学,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有效地提高社会课的教学效率,值得我们社会课教师探索。

  1 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导入新课

  利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优势让学生主动有趣的获取知识。新课的导入设计对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是否能够做到全情投入,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或者引起悬念,诱发动机;或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或竟猜谜语引起兴趣等等,既为导入新课、获取新知做好铺垫,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计算机展现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歌舞场景”开头,通过一曲《爱我中华》,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同学们同时也随着优美的旋律和画面情绪高涨,翩翩起舞。紧接着画面转为十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动画),并向学生提出“这十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个民族?”、“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含义是什么?”等理由,这些都为新课学习埋下伏笔。

  2 利用网络个性化的特征探知明理

  在社会课教学中,探知明理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思、讨论,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挖掘教材潜在的内容,利用计算机模拟社会,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镜,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使学生进入角色,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学《认识我们的世界》一课时,制作了网页课件,在世界地图上的每个国家版图都设置了一个热点链接,学生只要单击相应的区域,就会打开该区域所对应国家的介绍。在首页搜索栏中,可以对语言种类、著名山脉、相关国家等等分别进行查找,同时还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链接,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内含知识和道理。可见,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学,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探知能力。

  同时,在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操作来进行信息交流。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理由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及时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单独对其进行辅导,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如果个别学生没有按教学内容学习,教师还可以即刻锁住该学生的键盘,以示提醒。计算机网络这一个别化特征,对个别点拨,推动学生探知明理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师生双方的协调和沟通。

  3 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深化导行

  社会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在于,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基础上,把在课本上学到的社会知识自觉转变为适应社会的存活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存活能力,是深化导行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交互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生与生的交互、师与生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信息和学习交流的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掌握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观点进行辨析,指导实践。如《学习乘车和乘船》一课,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判断,把“选择乘车路线”、“乘车、乘船的注意点”、“做文明乘客”等练习题制成课件,用键盘打上“×”或“√”,或选择规定的符号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通过人机交互学习,既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存活能力。

  4 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性的.特点总结延伸

  随着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提高,推动着他们适应社会的实践活动,而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又强化了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存活能力。因此,巧妙设计总结延伸,可以达到探知明理、指导实践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它可以把师生共同对所学课文的内容和训练要求等作出的系统总结展示出来,使全班同学得到共享。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检查自己运用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运用网络优势,让学生漫游Internet,从网上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既使课文内容和训练要求得到延伸,又使小课堂向大社会延伸。例如:《我们眼中的世界》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立体的了解世界,于是倡导学生通过Internet或其他手段来获取国内外最新资料。并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收集本组感兴趣理由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到校园网BBS论坛进行相互交流,通过发贴和贴图,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搜索结果,彼此介绍自己研究主题的内容和设想,再请专家进行点评。校园论坛就成了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的圣地。

  总之,在社会课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社会课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玉杰.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整合.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2]胡笳.网络信息话高中英语教学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