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

时间:2022-11-15 19:53: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

  论文摘要: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突破,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世界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

  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

  奥斯汀在3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有关语言施事使用的想法,并在1946年的“他人的心”一文中首次公开表露了这一想法坚持语言的使用方式是有限的,并把语言的使用划分为两类,即”记述话语”和”施事话语”并对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作了区分。由于行为主义语言观总是试图从他人处获得行为效果,而没能对其运作机制加以细分,从而显得过于笼统,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把传统的语言哲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人们对语言的关注焦点由语义的真值界定转向了语用范畴。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理解的话,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任何一种语言里话语的数量从理论上讲都是无穷的,但人们运用这无穷的话语所能达到的交际目的的种类则是有限的。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和施为性话语。表述性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则具有行事能力,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可以表达许诺、道歉、指责、感谢、祝贺等。例如:Ivisitheronceamonth.它的意思并不是“我”现在去拜访她,而是陈述“我每月去拜访她一次”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而Iadvisehimnottogiveuptrying.这句话不是要陈述“劝告”这件事,而是说话人“我”在说话的过程中实施了“劝告”这个行为,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表述性话语是描写某一事件的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施为句是用来实施某种行为的,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无真假之分,但有合适不合适之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成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两类。显性施为句即原先所说的施为句(该句子的主要特征为:主语是第一人称,时态是现在时,谓语动词是行事动词)。隐性施为句则指不具备上述特征的许多其他种类的语句。这类句子大都可以加上显性施为句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变成显性施为句。在此基础上,奥斯汀又把人们说话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分作三类,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或称言语行为三分说。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每一个话语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

  此外,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表述类、承诺类、行动类、行使类。

  三、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奥斯汀的分类,把言外行为分为“新五类”:1)断言类和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作出真假判断。它的适从方向是说话人的话语符合客观现实,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确信的。2)指令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它的适从方向是现实发生变化,以使用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和需要;话语的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种行动。3)承诺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适从方向是让现实发生改变,以适应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怀有意图;话语的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它没有适从方向,因为说话人在表达这类行为时既不试图改变客观现实以适从说话人的话语,也不希望话语符合客观现实。不过,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5)宣告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它的适从方向是让客观现实符合说话人的话语,同时又让话语适应客观现实,它不需要真诚条件。说话人可以通过宣告类行为改变有关事物的状况和条件,因而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以言行事行为。但宣告类行为往往需要考虑一定的语言外因素,即合适条件,比如要宣告某人为公司总裁,我们就要考虑宣告人的特殊地位、权力等因素。

  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外行为类型。他的依据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命令句)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言外之力,即陈述、疑问和命令。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舍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者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加上听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断能力,说者与听者所交流的要比说者实际说出的多。

  塞尔在理论上说明了如何通过次要以言行事行为来实现首要以言行事行为,并认为次要以言行事行为是字面上的,而首要以言行事行为不是字面上的。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两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中,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在使用中,发话者和受话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字面言外之力,而非规约性间接言外示力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更依赖于背景知识和语境。

  四、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在人脑、语言与世界三者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从语言与世界这一外在的关系来说,语言作为一种行为直接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之中,从而使人类思想凝固、镶嵌于世界的图景之中。从人脑与语言这一内在的关系来说,它可以通过人脑的意想状态激发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使语言具有了三种功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它是表达世界的一种途径,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它是创造世界的一种工具,作为一种派生的意向性它又是心智加工的一种产品。因此,在言语行为视野下,语言就成为协调内、外两个世界的有效方式,成为可以跨越任何边界的一种特殊资源。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相关文章:

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08-03

论言语行为理论对会话语篇中“沉默”的解释08-03

谈追溯言语行为理论08-03

初探间接言语行为理论08-03

以“联”行事—对联与言语行为理论08-02

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08-02

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看08-03

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08-03

论高层建筑配电系统及综合防雷的工程设计04-28

评述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