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后进生”的转变

时间:2022-11-15 20:06:0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后进生”的转变

  【论文摘要】根据认知行为理论,对问题学生可以采用纠正认知、改变行为,以及制订计划和等级任务等方法来帮助“后进生”取得进步。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  “后进生”  指导策略  帮助进步

  班主任在面对发展参差不齐的“后进生”时,可以应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开展对他们的转变工作。纠正认知,就是教师帮助“后进生”识别那些感到难以适应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其改变成更有益、更健康的思维方式,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改变行为,就是“后进生”根据教师引导去做在各种场合都能反应恰当、感觉良好的事情,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和正确的认知;教师为“后进生”制订计划和等级任务.能帮助他们提高完成积极行为并感到愉快的程度。

  一、通过纠正“后进生”的消极认知来诱导其积极的行为参与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们经过引导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所面临的问题,可以纠正他们的消极认知,进而有助于他们直接参与积极的行为。通过积极的行为参与.人们又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建立新的积极认知。有些“后进生”,他们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玩世不恭:精神上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纪律上自由散漫。而这些消极行为的思想根源.在于他们对自身和对社会的错误认知。对他们的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纠正这些学生的消极认知来诱导其产生积极的行为。

  【案例1】一男生入学成绩排在班级前十名,入学后期中考试已成倒数几名;平时作业拖拉、消极对待班级工作,还经常在班级中讲风凉话,给表现积极的同学泼冷水。笔者了解到他的家庭条件不好.家庭和他自己对中考看得很重,结果却很不如意。进入职中后,他一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并且不看好职校生的出路,因此开始以玩世不恭的面目出现

  【分析】这类“后进生”一般没有严重的品行问题,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消极认知,源于他们主观臆断,或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同时他们的领悟能力不差,班主任只要打破这类学生的自我否定的消极认知,就有可能诱导他产生积极的行为。

  【教育实践】通过观察,笔者发现该生很节俭,就在班会课上公开表扬。同时,笔者给学生总结:相比家庭每年巨大的付出,“混”日子的同学平时的节俭失去了价值。再通过一些职校生毕业成才的例子.笔者批评了职校生没有前途的错误观点。通过这样公开的、强烈的教育方式,这个学生既受到了理性的启发,又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同学的压力。笔者又个别向他指出,他只有抛弃关于自已对职校生的消极认知,才可以帮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通过持续的教育,这位学生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他的补考课程减少了:他对班级工作的热情也大为提高,开始乐于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

  职校学生开始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只有去努力奋斗缩小差距.才是青年学生应有的正确认知。因此,改变学生关于人生的消极认知.可以激励他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人生增光添彩。

  二、用积极的行为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感是内心的体验。人们经常刻意避开不愉快的情感,去体验更愉快的情感,这种欲望激发了人们的大部分行为。当人们找不到合适的行为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而积极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以进行,从而减轻人们的自责和挫折感。有些问题,学生对自己学习和工作能力常常持极端否定态度。究其原因是他们在早期生活中往往有长期受挫经历;并且他们处于比较冷漠的生活环境,得不到应有帮助。最终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班主任应对这类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疏导。并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促使学生参与积极的行为来化解消极情绪。
 【案例2】有一男生人学后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一直处于下游:并且在实习来临时,他不经校方同意回家。笔者在家访中发现这位学生精神极度颓废,几乎整天睡觉:有时他还把一些胡编的内容作为理由来搪塞。笔者在同其父母耐心交流后,发现在他童年时期.父母曾经因为他犯错误而对他进行过严厉的惩罚,并且在平时对他不很关心。

  【分析】各种挫折导致了这类“后进生”逐渐丧失自信.并且与他们各方面的落后表现形成了恶性循环。在面临同龄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能力相对有限的他们感到了很大压力.终于导致了他们情绪极度消沉、自暴自弃。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他们的消极情绪是最大的障碍:而获得进步的关键在于行为的改变。班主任要通过激发他们积极的行为来化解他们的消极情绪

  【教育实践】首先,笔者通过家长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如参加体育运动、听音乐、与伙伴交往以及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从而改善他的情绪.帮助他从消极的想法上转移注意。其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笔者也在对他学习和实习的具体要求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帮助他在新的环境里找到成就感。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该生的生活热情开始被重新唤起,他重新走上了实习岗位并顺利毕业。

  积极行为不但对改善学生的情绪有直接的效果,而且积极行为可以通过对认知的启发作用来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班主任要认真分析他们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用积极的行为克服困难。当学生缺乏自觉性时,班主任的指导甚至是命令可以加强学生参与积极行为的力度和频率。

  三、用合理有序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参与积极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制订计划的目的在于增加积极活动程度;而等级任务练习是将任务分解为若干容易完成的步骤,通过自身强化来增加成功机会的练习。计划和等级任务在教育工作中常表现为合理有序的教育目标。职校的有些“后进生”过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他们一般通过特立独行、逆反言行等表现来引起旁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除了继续有针对性地使用纠正消极认知、以及化解消极情绪两种方法以外,还可以制订合理有序的教育目标来引导这类学生参与积极行为。

  【案例3】一名学生人学后一直以标新立异的名牌穿着引人注目:争强好胜的他连续几次参与了打架斗殴事件。为此受到了留校察看处分。笔者发现他并非一无是处:他积极参与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他的交往能力很强,但他不参与社会青年的活动。

  【分析】这类“后进生”的自尊心很强,只不过他们自己一直找不到合理表现的方式:而同龄人对新奇事物的追捧让他们有了展现的空间。他们的性格缺陷很明显,缺少换位思考能力,对班主任和家庭的管教一般持对立态度。班主任不能过多纠缠于他们缺点的所有细节,更不能一步到位地要求他们改正所有缺点;而要找准兴奋点,制订合理有序的教育目标,给他们一定表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班集体正常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以后再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

  【教育实践】笔者给这个学生制订了合理有序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班里组织篮球队,笔者安排他去定购队服;NBA赛季来临,笔者让他每天在教室宣传栏里更新战况;他自由散漫,笔者要求他每天必须完成值日工作,并由我每天督促检查;他写得较好的周记,笔者也在班级里给予大力宣传并给他父母看这些他能完成的任务给了他自信心和对社会的信任感。在他取得一定进步后,笔者又要求他在专业实训课上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学生感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他放任散漫的生活态度得到了一定矫正,开始重视班集体和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后来,他顺利转人高职院校学习。

  合理有序的教育目标也便于班主任对“后进生”进行必要的督促和评价。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各异.班主任应因人而异,设计恰当的教育手段和阶段性目标.并且保持较长时问的有效运作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

  惩罚对于“后进生”已太多,所起作用的实际效应已较弱;单纯的鼓励可能也会流于形式。在“后进生” 不能摆脱自身的困境时,班主任安排的积极任务、正确的思想干预,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认知。只有努力培养这些“后进生”,才能在他们踏上社会之前,尽可能地提高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较全面地完成职业学校的育人功能。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后进生”的转变】相关文章:

关于知识观的转变与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调节06-10

议托尔曼认知行为理论对成人学习的启示08-02

差生转变风向标05-08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的教改思路08-05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08-08

转变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论文04-25

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08-02

新课标下如何转变体育教学观念08-05

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的论文06-10

语言学理论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