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时间:2021-04-03 11:38:0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摘要:日本茶道经历了由模仿中国到独立发展的过程。茶由中国初传日本时,一方面被当作珍宝贡献于宫廷,另一方面伴随禅宗进入日本佛寺,被当作参佛悟道的重要手段。在日本茶道中,品茶并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日本贵族与高僧学习中国文化、修养身心的载体,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再现。日本茶道注重精神追求、形式之美,内容复杂且高雅,礼法严格且精准。日本茶道主张以“四谛”(和、敬、清、寂)思想为内涵,通过演习程式化的茶道礼仪,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日本茶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作为其精神内核的“和、敬、清、寂”思想,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日本茶道“四谛”之“和”,即调和、和谐之意,“敬”即相互尊重、相互承认、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有礼有节之意,这与儒家“和”“礼”思想相契合;日本茶道“四谛”之“清”,不仅指茶庭茶室的干净整洁,亦指饮茶者内心的纯净,这与道家追求清静自然、静虚闲淡的“清”“无”思想高度契合;日本茶道“四谛”之“寂”,讲究内心无烦恼、无喜悦、无杂念,与释家的“空”“寂”思想相吻合。

  关键词:日本茶道;四谛;儒道释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载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本土神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是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日本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缩影,它汇集了日本园林、建筑、礼仪、书道、花道、陶瓷和料理等的特质,是日本艺术的综合体现。[1]目前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的研究,或从历史、内容、形式等方面着手,分析其与中国茶道的不同,或探讨日本茶道与禅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异彩纷呈。日本茶道从形式上看,似儒而非儒,似道而非道,似佛而非佛,但究其渊源,却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樊篱,尤其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和、敬、清、寂”四谛思想,更是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分析,以日本茶道“四谛”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

  日本没有自生茶。日本茶道中的茶最初源自中国,其茶文化在经历了由复制、模仿到独立的漫长发展过程后,最终演变成特征鲜明的本土文化代表之一――茶道。

  1、日本茶道的缘起及发展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从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带回茶籽并播种在京都比C山麓的日吉神社,从此日本开始了茶的种植。806年,空海法师返回日本时也带回一些茶籽,并将之与唐朝宝物一同献给嵯峨天h。[2](P23-30)平安晚期,茶在日本曾一度衰退。1168―1187年,荣西禅师先后两次到天台山学法,后著《吃茶养生记》,被尊为日本“茶祖”。荣西所传南宋制茶法,讲究“旋摘旋制、散叶保存,饮用时磨成粉、直接点饮”[2](P83)。自此,饮茶之风在日本逐渐流传开来,不过只局限于贵族、僧侣阶层。

  佛教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径山寺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首屈一指。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兴于唐,盛于宋:宋宁宗封径山寺为“五山十刹”之首。13世纪初,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们把中国径山称做“道之所在”,此地遂成为南宋时期日僧来华求禅的圣地。茶礼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更是不可忽略。1241年,日僧圆尔辨圆回国,带回佛学和儒学经典千余卷,并带回径山茶种栽种在故乡,指点当地人按径山茶的制法生产出了高档次的日本抹茶,被称为“本山茶”。[2](P96-100)不仅如此,圆尔把径山寺庄严的禅寺茶礼也传授到了日本。1267年,日僧南浦绍明辞别径山,回国时带回7部茶典(其中有一部刘远甫作的《茶堂清规》,其后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及一套点茶用具。据《茶道经》记载,刘远甫在无祖山曾开设了茶禅道场,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若《茶道经》来历真实,则可以认定日本茶道的“四谛”思想是来源于中国五祖山的茶禅道场。

  2、日本茶道的大成

  室町末期,被后世称为茶道“开山之祖”的村田珠光(1423―1502),提倡将“禅”“茶”结合在一起,即“禅茶一味”,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点茶法,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3]草庵茶道标示着茶道文化的新发展,也意味着日本茶道作为一种融宗教、哲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之后,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1502―1555)继承并发展了村田珠光的事业,将日本和歌的艺术理念引入茶道,促使日本茶道向本土化、艺术化、正规化方向发展[3]。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1)。千利休师从武野绍鸥,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含有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茶道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将日本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因此也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也叫“四谛”,即“和、敬、清、寂”。“和”即“和谐”,指在茶事过程中要保持和谐的氛围,做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敬”即“尊敬”,要求茶事中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敬;“清”即“洁清”,主要指饮茶环境要干净、整洁;“寂”即“静寂”,要求参与茶事的人内心无他,一心茶事。千利休去世后,他的技艺被后人发扬光大,形成宗教色彩浓厚、组织形式严密的现代茶道文化,并逐渐渗透到日本各个阶层,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

  可见,日本茶道经历了由模仿中国到独立发展的过程。茶初传日本时,一方面被当作珍宝贡献于宫廷,另一方面伴随禅宗进入日本佛寺,被当作参佛悟道的一种重要手段。发端于百姓阶层的中国茶,一进入日本便成为上流社会、僧侣的新宠。在日本茶道中,饮茶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日本贵族和高僧学习中国文化、修养身心的载体,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再现。在日本茶道的发展过程中,日本人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成果,从中汲取营养、吸收精华,再融入日本元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二、日本茶道的特征

  现在,日本茶道已明显不同于中国,更注重形式之美,注重精神的品鉴。日本茶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礼法这两个方面。

  1、内容复杂且高雅

  日本茶道涉及建筑、书法绘画、竹木漆器、点茶道具、烹饪小点、点茶技法及其他技艺,每一部分的设置都有诸多规定,以显其高雅。茶会是日本茶道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举办的场所被称作“道场”。道场包括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茶室也就是“草庵”,其房顶覆以稻秸,地面铺设榻榻米,布局极其精巧,看似简陋实则非常讲究。茶室入口非常狭小,只可一人俯身膝行入内;室内陈列的书法绘画多为禅僧、名家所作,布置简单而雅致;竹木漆器的选用及搭配讲究古朴典雅,耐人寻味;点茶道具颇有季节感,突出主人的心思,如5~10月使用风炉,11月至次年4月使用地炉;茶点的形态及图案显示出相应的季节之美,如一月的茶点一般要做成梅花形态,六月的茶点则要做成八仙花形态等;至于点茶技法更是对位置、动作、顺序等做出具体规定,甚至连茶刷拿起多高,一碗茶分几口喝完都有规定,每一个细节均显示出参与茶事之人的优雅。茶道建筑的另一重要部分是茶庭,即露地。其间布置似简实繁,每一物都有特定含义,如用幽曲石径代表山间小路,低矮松木寓指森林,而竹筒敲石与蹲踞式的洗手钵意在让人联想到山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庭的观赏性早已超出其实用性,其意义更在于为饮茶创造一个清净、高雅的文化环境。

  2、礼法严格且精准

  在整个茶室活动中,茶道的礼法是非常严格、精准的,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之所在。在具体茶事实践中,日本茶道讲求主客之间、客客之间、人与人之间礼法的全面、适度和规范。主客之间,客为上。主人要依据举办茶会的主题用心搭配茶室里的各种道具,以备客人观摩欣赏;而客人也要尽快察觉主人的用心,对茶釜、茶碗、茶室里的字画等可一一询问,询问方式几乎是固定的,基本都是问出处、来历、雅号等,然后要做出简短而又恰到好处的评论。客人与客人之间也分主次,在茶室要依次落座。在日本茶道中,人与物之间的礼法表现得尤为特别,这体现在参与茶事之人在使用和欣赏茶具的过程中,如喝茶时,双手要先将茶碗庄重托起,以左手掌托住茶碗,右手将碗顺时针方向转动两三次,将茶碗花纹的一面转向外面后方可饮用。

  日本茶道从初始就注重伴随饮茶活动而生发的精神追求。由于日本人自我克制力强、具有坚忍的意志素养及集体协作精神,日本茶道更注重共同参于茶事、一起营造和谐氛围的特质。同时,由于日本遵循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重视礼仪与规范,因此日本茶道的规程繁琐而严格。可以说,日本茶道是通过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以提高道德修养的一种高雅仪式。而日本茶道的内容与礼法无一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儒道释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日本茶道特征明显,主张以“和、敬、清、寂”的思想为内涵,通过演习程式化的茶道礼仪,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和”“敬”主要体现在茶事活动中宾主及宾客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清”“寂”既指人饮茶的环境要达到天人合一,又指参与茶事人的内心要空灵。“和、敬、清、寂”不但是对茶事活动外在表现形式的要求,更是对茶道精神的精炼概括。追根溯源,日本茶道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思想的影响。

  1、儒家“和”“礼”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尤其是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和”“礼”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更是明显。儒家尚和而贵仁,“和”这一思想在儒家经典中出现得比较早。《尚书君陈》提倡载“宽而有制,从容以和”,《礼记月令》中讲“天地和同”,这里所谈的“和”是和谐、调和、融合之意,这是儒家“和”思想较早的表述。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和而不同”的理念,《论语子路》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后被朱熹解释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4],也就是说君子能够加深自己的德行,让自己的心胸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厚度,对他人的个体性持充分的尊重态度。[5]在中国,儒家“和”的思想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谐,也指自然之和谐、社会之和谐。

  “礼”亦是儒家重要思想之一。《礼记仲尼燕居》对“礼”有明确的解释,“礼也者,理也”。《乐记乐论》对“礼”的.解释为“礼者,天地之序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因此对于儒家来讲,“礼”就是天道,是指导生活实践的法则。《礼记曲礼上》强调了“礼”的重要性,“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可见,儒家“礼”的思想对道德、民俗、言行、学习、做官、等级制度、法令纪律等均有着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要求,即要恭敬、节制,懂退让。

  儒家“和”“礼”思想是日本茶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谛”之“和”即调和、和谐之意。在具体的茶事中,“和”贯穿始终。宾主之间要“和”,主人要处处为客人着想,要为客人营造良好的饮茶环境,准备精致的吃食;客人也要及时领悟主人的好意,对主人的用意做出恰到好处的评价。同时,人与物、环境之间也要“和”,如茶碗的重量要适当,拿在手中不能让人感到太重亦不能让人感到轻薄;茶室中熏香的味道宜淡不宜浓;茶花(即茶道用花)需要应季的花木,一般是待放的花苞,一朵或两朵,加上一些枝叶,以便客人在观赏时能发现茶花的变化;茶会中的点心也有讲究,其寓意要与茶会的氛围和目的协调。人与茶事活动要“和”,参与茶事之人要专心茶事,除了例行的简短问答之外,要少言语。可以说日本茶道中的“和”其实质是以茶事之“和”带动人世之“和”。

  日本茶道思想中的“敬”是相互尊重、相互承认、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有礼有节之义。[6]在17世纪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茶礼”的称呼要比“茶道”更为流行。“敬”其实属于儒家思想“礼”的范畴,其不仅体现在茶的礼法中,也体现在茶礼中。如客人进入茶室前,主人要将水倒入洗手钵,以水声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主客之间要行默礼,而后分开至茶室,进入茶室之后再行默礼,客人要分先后坐到事先设定好的位置;茶会结束,主客要行离别之礼;茶会之后,客人们要写书信(并附一包土特产)向主人表达谢意,此为“后礼”。茶道的“礼”,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物之间。如客人进入茶室后要向室内挂轴行礼,表示对书写挂轴的禅僧的敬意;之后要拜看地炉或风炉中的景色;随着茶事的进行也要对其他茶道具进行欣赏、赞评。整个茶事活动,一切从“礼”开始、一切以“礼”结束,有“礼”方能显“敬”。

  2、道家“清”“无”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是深刻的。道家讲究师法于自然之“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提倡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时,要顺其自然,不能刻意强求,因此“清”与“无”的修养对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清”即清静,主要指心神宁静;“无”指无为、虚无。《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道家看来,外物只会对人产生干扰,只有内心清净虚无,心无旁骛才能悟“道”。“清”与“无”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意为清静无为者才能治理天下,这是对“清”“无”思想的较高评价。

  日本茶道大师冈仓天心在其著作《茶之书》中明确指出,“茶道是道教的化身”[7]。道家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和精神理念上。日本茶道“四谛”之“清”不仅指茶庭茶室的干净整洁,亦指饮茶者内心的纯净。茶庵的仆人们要经常打扫茶庭、茶室,保持干净整洁,甚至要做到茶庭的地面没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之上没有灰尘;茶庵的主人要用心擦拭每一件茶道具,包括烧水用的炭;客人进入茶室之前要在洗手钵处洗手、漱口,通过除去外物之污浊以助实现内心的纯净。千利休讲“拂去浮世俗尘”,也即拂去心灵之尘、保持寡欲淳朴之心的意思,这与道家追求清静自然、静虚闲淡的“清”“无”思想高度契合。“道法自然”,本指凡事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听其自然而然,而日本茶道处处体现“自然”。茶庭之景就是自然的缩影,茶室被称为“草庵”,其中各种设施、道具都注重取法自然,主张求自然而然中的天人之境,讲求人对自然的“无为”。老子重物轻生,主张不以外物累形。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和追求越多,其精神层面的痛苦也就越大,只有返璞归真、清心寡欲,才能平复起因驰心外骛所造成的精神损耗,而这正是日本茶道所追求的精神所在。

  3、释家“空”“寂”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作为释家思想核心的“空”“寂”思想对日本茶道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 是佛教主张的精神实质,即一切返璞归真,摆脱世俗纷扰,从内心出发追寻最自然真实的状态,由静悟到顿悟,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佛教之“寂”指“寂灭”,是“涅槃”的意译,指将世间诸事万物都灭尽的圆满而寂静的状态。“寂灭”之中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有解脱、安乐、自在,唯有不断调整自己不好的思想、情感,才能最终进入没有烦恼、超脱生死、随缘而不变的圆满世界。

  茶随佛教传入日本,出于佛教教义的规定及僧侣参禅修行的需要,使得佛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茶道“四谛”之“寂”讲究内心无烦恼,无喜悦,无杂念,神宗六祖慧能《坛经》中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寂”应是指释家思想的“空”和“寂”,不完全等同于“寂灭”。“寂”是抛开尘事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境界,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表示幽雅、幽闲、宁静之意。“寂”要求茶事活动的主体通过凝神沉思以达到摈弃欲望的目的。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8]在日本饮茶之风形成的过程中,寺庙不仅对茶的种植贡献巨大,而且禅宗对饮茶习俗的推广、茶道精神的形成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禅宗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主张饮茶人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领悟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9]所以,从本质上讲,茶道即是修禅的一种途径,使人们脱离桎梏,明心见性,得“大自在”。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把“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老子《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论语里仁》载“朝闻道,夕死可矣”,释家更是将一生修行作为修道、悟道的途径。日本茶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作为其精神内核的“和、敬、清、寂”思想,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日本茶道文化是以儒道释精神为内核,杂糅了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修行方式。陆羽讲“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10]。可见,修习茶道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养生、健身等形而下的需求,而且可以在“天人合一”的氛围中,提高个人乃至民族的精神素质。

  参考文献:

  [1]苏畅.禅茶一味――从日本茶道中体味禅宗文化[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11):66.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晓雪.论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现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72.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90-191.

  [5]黄瑜.儒家“和同”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1.

  [6]李红.和敬清寂 禅茶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2.

  [7][日]冈仓天心,九鬼周造.茶之书“粹”的构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

  [8]韩铁英.日本茶道简析[EB/OL].(2014-05-09)[2015-03-20]

  [9]孙艺秋.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鉴赏[EB/OL].

  [10]栗z.日本茶道的禅宗与“四谛”[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72.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相关文章:

浅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村镇文化的影响论文09-18

浅析光线对水粉静物写生的影响论文08-16

中国传统文化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10-13

浅析家风对莫氏家族成就的影响论文08-16

中国文化对中国村镇文化的影响论文09-18

论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08-14

浅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研究论文09-16

浅析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10-09

浅析夜航飞行人的生理因素对飞行的影响论文08-17

关于浅析流量对加油机误差的影响的论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