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在亲子教育工作中的分析

时间:2020-09-19 18:06:3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科技馆在亲子教育工作中的分析

  摘 要: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幼儿向成人转变的时期,此阶段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所以目前国家和社会已把青少年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涉及如何发挥科技馆优势,借助更多社会资源,尤其是与学校、学会、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合作,从而开展丰富的亲子教育活动,并为其打造交流平台,同时促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科技馆在亲子教育工作中的分析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亲子;情感;体验

  Abstract: Young people are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social groups, they ar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hild care to adult period, this stag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dolescents, Ability important stage is the formation of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ir life and world view, so now the state and society 已把 youth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ssu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relates to how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with more social resources, especially, learn,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to work closely with schools, parent-child educati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wealth of activities and to build its platform, while promoting family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ducation; parentage; emotion; experience

  1.亲子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由幼儿向成人转变的时期,此阶段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所以目前国家和社会已把青少年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1.1青少年教育的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仅在智力启蒙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习惯、塑造品格,这是百年树人的起点和重要基础。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即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1.2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结合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这项系统工程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所能承载。因此,将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结合,在促使人的发展的更具完整性和全面性方面,就显得日益重要。

  1.3亲子教育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普遍呈现出现重智力,轻情感和良好习惯培养的现象;还有不少父母因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将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的普性教育无法满足更多家庭不同的需求,同时家庭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也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解决上述问题,倡导父母与孩子同乐的“亲子教育”便迅速发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父母与其子女共同学习、分工配合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体验和收获,在此过程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不同的是,亲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需社会教育和资源的'大力支持即社会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基础,亲子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子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产物,并能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

  而目前,社会普遍开展的“亲子教育”仅以早教为重点,针对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较多,但缺少对青少年成长各阶段的情感培育、个性发展、禀赋和潜能开发的持续性和系统性。科学、系统的“亲子教育”亟待完善和发展。

  2.科技馆在亲子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科技馆教育工作特点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科普设施,现代科技馆(科学中心)肩负着四个重任: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

  其中,科技馆教育的核心和价值――针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科学理论实践、并注重其体验过程,则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必要延伸,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科技馆开展亲子教育的优势

  科技馆教育重在人文修养、知识教育、实践探究与情感体验四者合而为一,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同时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这成为了开展亲子教育的良好场地。

  2.2.1公平性

  科技馆是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公众平等享受其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同时,科技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将使更多人有机会走进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和参与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2.2.2多样性

  科技馆教育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鼓励公众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结果。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也十分丰富:如科教展览、科学实验、科技培训、科技制作和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等均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实施个性化教育,并通过不断地拓展内涵、丰富形式,营造有趣、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努力使每个参与观众特别是青少年都能从中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和潜能力。

  2.2.3 社会性

  科技馆不仅是普及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教育设施,也是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重要窗口,同时也是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其优势在于借助更多社会资源,尤其是与学校、学会、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合作,并利用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以及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使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科技馆开展的各类互动展览和教育活动,使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参与,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2.3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亲子教育平台

  2.3.1发挥软件优势,开展亲子主题科普活动

  科技馆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独立或联合社会单位策划并开展富有鲜明主题的系列科普活动。主题科普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同时其形式丰富,内容贴近生活,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可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和个性化需求的家庭参与,从而使得“2+1>3”!

  如重庆科技馆在龙年春节开展的“吃、穿、动、行专题活动” 既营造了节日热闹的氛围,又充分满足了社会需求,基于国内首个国防主题展厅开展的“上阵父子兵―智夺国防小战士”活动在持续开展的一个月中让不少父子“国防迷”其乐融融;“相约母亲节、传递感恩心”的主题活动则让青少年观察身边可以利用的废旧报纸、杂物,并亲手制作加工成为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和漂亮的环保袋。

  在活动中,共同的体验、学习的经历让孩子和父母更加深入了解彼此,互相理解;同时及时某些不是预先设计并铺垫的感悟,也在每个家庭中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改变来自于“一家人”在活动情境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体验,家庭随着活动体验的增加,拉近了家庭共同的默契度、信任感,特别是凝聚了家庭的向心力,缩短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2.3.2利用硬件设施,提供亲子教育乐园

  科普剧舞台是国内大部分科技馆建设的科普设施,其产品――科普剧是将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内容与剧情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了语言、舞蹈、声乐、绘画、制作等多门艺术,为知识插上有趣的“翅膀”。

  将舞台打造成亲子乐园则是重庆科技馆的初步尝试:鼓励不同家庭组队参与科普剧本的创作及编排,并亲手设计制作道具、服装等,同时还可自编自导自演,打造具有小家庭特色的专属剧本,并面向公众演出。这个过程,将不断提高父母和孩子的组织协调力、团队合作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同时父母的参与和鼓励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为培养青少年自信、自立的精神奠定良好基础。

  2.3.3开展针对父母的亲子教育培训

  亲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父母与子女在一起不等于亲子,亲子教育重在有效沟通和情感互动的过程,而父母的自身修养将极大影响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要有效发挥教育作用,科技馆必须同时加强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工作,尤其是父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交流活动,如以馆校结合为平台成立“亲子俱乐部”,既可邀请教育专家为传经送宝,也可是普通父母分享教育经验,变传统“家长会”为家庭继续教育充电站,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达到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萍;浅谈现代家庭教育;武汉学刊;2005年02期

  2.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