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的演变及其内在关联

时间:2017-11-15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在中国,两次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的历史变迁有着本质的关联。在两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一直是重要的动力因子,它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化。研究科学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兴起、发展的曲折矛盾的过程,对致力赶超的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 科学文化 信息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独立自主振兴本国经济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的主题,其关键是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解读现代化,亦即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种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的原因,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化,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就必须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欧美的发展经验,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西方模式并没有普遍意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独特历史社会情况选择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这两种理论导向的对立中,科学文化作为现代化的决定性要素如何发生作用是一个重要主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其现代化努力在发展中国家是最早开始的(至少是最早开始的国家之一),而“科学救国”的思想也早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萌生。探讨中国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中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进入了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回顾一百多年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极为复杂和艰难的。在中国,现代化因素的引进、生成和积累经历了独特的道路,是在曲折坎坷的历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一、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这种在科学技术革命冲击下的社会变革,势必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民族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破坏业已形成的社会模式,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即所谓的两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在中国有其显著的特征,不管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因素是源自于国内所固有的前现代化条件,也不管是源于国际上的外生力量,还是中国现代化决策者所制定和推行的现代化路线和政策,都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复本,而是由特殊的中国背景孕育出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所面对的特殊条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在原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内涵。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整个转型过程的表征是机械化、电气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城市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则是信息化,整个转型过程的表征也变成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生态化、人文化、多元化、逆城市化。在中国尚未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情况下,就必须迎接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这使中国在新旧世纪之交的现代化战略形势异常复杂,使现代化战略选择出现大量新的变数。

论中国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的演变及其内在关联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