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时间:2022-08-05 03:38:4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学习者对语意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英语教学;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Austin(1962)提出,他先是区分了述事(constative)话语和行事(performative)话语。述事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它可以用真值来分析;行事话语指说话本身已构成了行事的某些环节,行事话语所表达的活动无法用真值来分析。后来,Austin又把语言行为分为“以言指事”(1ocuiton)、“以言行事”(illocution)、“以言成事”(perloeution)三类。继Austin之后,Searle(1975)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condi—ti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包括“准备条件”、“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语被认为是不恰当的(infelicitous)。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一、言语行为的种类与切合条件
  在特定场合,我们发出声音是为了通过空气传递信息给他人,称之为言语事件。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这种信息的传递,不只是“说”本身的行为,同时也包含了“说”的行事的行为,这两个要素的综合体即为言语行为。特定的语词并非总是表达单一的言语行为种类。正因为如此,区分言语行为的这样两个因素就显得非常有用:同一言内行为完全有可能带有不同的言外作用,这要视当时语境而定。
  传统的英语语法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陈述或宣布;提问或置疑;命令。许多语言都以此为基础加以区分。
  如果说前述传统的“陈述、疑问、命令”说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分类法的话,它充其量也只是一些句子的字面形式与其言外作用的相互对立或者二者之间存在意义延伸关系而已。大多数语言流派公认的言语行为的分类范畴远比传统的分类要大、要细。其中,塞尔在1976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更为精当的分类方法。
  表述言语行为(repersentatives)是陈述事件的某种状态的言语行为;表态言语行为(commissives)是指说话者表明未来行动过程的态度的言语行为;指令言语行为(directives)是指意在让听话者采取行为的言语行为;宣告言语行为(declaratives)是指本身会带来事件的一种状态的言语行为;表情言语行为(experssives)是指表达说话者心理状况或态度的言语行为;判断言语行为(verdieatives)是指评估或评判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包括两个基本标准:限定言语行为及其种类;提供评估言语行为的根据。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
  语用学就是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尤其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的理解和表达。而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所研究的极其重要的方面。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英语教学的交际观
  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从一个实证的角度将交际这一教学实质揭示了出来。交际是指交流的双方对话语的认知和表达,而交际能力就是交流双方对语境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交流的双方只有在言语行为的三个方面,即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方面都有较好的把握时才能完成正常交际。
 (二)言语行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行为”对教学的启示最大。这里所说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s),又称“以言行事”,“施为作用”(illocutionaryforce)。它是指说话者靠说出的话语本身所实施的行为,如承诺、命令、施行洗礼或逮捕。这样一些行为的施为作用和只产生有意义的话语的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st)以及根据他们对听话者的影响而定义的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s)构成了完整的交际活动。说出一句话来,能否使这句话具备话语的应有力量,或者说能否实施说话人的话语行为意图,以言行事,很大程度上需要交际双方都要同时认识他们共处的交际环境,这种环境同时受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制约。
  教学实践表明,外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把如何理解和表达话语真实意义作为一个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各种语境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1.言语行为与英语听说与阅读教学。学生在有了一定的交际知识之后,理解和分析所听到的话语的“言外之意”就显得极为重要。言语行为理论将话语分为述事话语(constativeutterances)和行事话语(performa.tiveutterances)。其中行事话语如Ipromise(我答应),Iapologize(我道歉)等等,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行为的发生这一特点,我们在读和写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学生课文阅读训练中有一篇短文,写的是Mr.Brown家的门前老是停满了车,而他自己的车没法停放。于是他写出一块牌子“Noparking”,但无人理会。后来他自作主张地写了一块这样的牌子:“PoliteNotice,NoParking.”之后,果真见效了。原来,人们把“P0.1iteNotice”误看成了“PoliceNotice”。这一故事里Mr.Bronw的所作所为即运用了言外作用,同时也满足了间接言语行为目的,收到了言后作用的效果。
  2.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翻译教学。再说翻译教学,有很多老生常谈的例子,像受人夸奖应表示感谢、碰头打招呼话语的使用之类。这些既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范围,也隐含着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中,需要对这些话语的言外作用和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西方人尤其是英语国家人是用qhankyou来应答别人的夸奖的。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难堪。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都习惯用自谦来相对抬高别人的地位,而西方人见面谈天气,问身体健康状况也只是一种招呼习惯,我们中国人常问的是“到哪儿去?”“吃过饭了没?”也纯属一种招呼习惯。这些例子都说明其言外之意只是客套而已,别把言内行为当真格。最简单的典型句“Howdoyoudo?”翻译成中文是“您好!”其两个标点符号的不同足以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