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18-01-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普遍存在缺陷,这是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沦为失足青年的其中一个原因。本文是以河源市江源小学为例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身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能够为这些孩子们的生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出哪些努力?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江源小学:心理问题

  江源小学是属于河源市城郊的一所学校,在校学生有129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264人,占了在校学生的20。5%。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的有156名,占总数的59。1%;父母均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有99名,占总数的37。5%;约2。7%的留守儿童寄住在亲戚朋友家;还有约0。76%的留守儿童在监护人那一栏上是空白的。他们又该如何生活?这些数据,正是一个地方的真实。在当下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河源,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让家庭的生活条件更好,陆续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随着这种情况的普遍化而增多。外出务工的人员为他们入驻的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他们的家乡,留守儿童的问题却随"父母缺席"的状况增多而有不断发展和恶化的趋势。

  2012年初,我校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多方调查。一是询问学生,通过提问了解其自身的基本情况;二是由学生引见,与其家中的长辈(父母或祖父母)进行交流;三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向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多方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7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心理失衡等困难和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行为欠佳。其中的大多数,他们的身上普遍有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等等不良行为或坏习惯。这些行为的人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从心理原因上来分析:

  一是"缺爱"。

  很多时候,孩子们得到来自学校的表扬和奖励,通常第一时间会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来自至亲的鼓励无法实现,心理上难免有失落的感受。有时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却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对象。由于情感上的缺失,很多小孩子在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就"学"别人,跑到网吧里,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安慰。本身不谙世事,其作为也无人控制,这些孩子很轻易地就陷入了网络的"温柔乡"一发不可收拾。

  二是"拜金"。

  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经济条件较好,他们为自己对孩子缺乏关爱而感到愧疚,又无法回到孩子身边,于是就借用金钱的力量,给自己孩子大把大把的钱,期望借此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样的条件使一部分孩子只记住了钱,却无视了父母。有的爷爷奶奶过分宠爱孙儿,不教育他们要节俭。没人限制,孩子就只懂得满足自己。在钱的推动下,孩子们学会了挥霍、攀比、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

  三是"犯罪"。

  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境不好,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无法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生活供给。孩子身体羸弱、营养不良不用说,更因为有"希望像别的同学一样上学、生活,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想法,也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却在现实的刺激中产生了心理偏差,羡慕的心情变换为虚荣心,家里没有资金来源支撑他们的幻想,就到外面去偷。习惯成自然,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失足者"。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彻底脱离社会的正轨。

  四是"厌学"。

  在我们调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虽然不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中、下游的人占大多数。由于监护人大多只是一位至亲或是祖父辈,老一辈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为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只有父亲或母亲在家的,大人每天忙着干活,抽不出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业。孩子不懂,又没人辅导、监督,惰性和疑惑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有的孩子不写作业,甚至有不上学的现象产生。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也不强,最终只会导致产生厌学情绪,随后逃学、成绩变得一塌糊涂,最终结果——就是辍学回家。

  留守儿童的种种心理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