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

时间:2022-11-17 07:48:3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传统哲学;生态伦理;和谐思想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和现代生态伦理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挖掘和梳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对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升华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丰富我国的生态文明内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哲学中体现的朴素的生态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成果,堪称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生态伦理传统的典型,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思想相比,中国的传统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比较适用我们当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人类正确翅拐寸待自然,从而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蕴含的与“真善美”相统一思想能够补充西方科学理性的不足。认真挖掘其中蕴含着的朴素的生态伦理观这对当代生态科学的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现

    中国哲学在自然万物面前,始终月洋手一种博大的胸怀,具有一种宽容仁厚之心。始终认为自然万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合理胜,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自然万物乃是平等的伙伴。《论语》说孔子:“子等勺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于咋勺鱼,不用大网;打猎,不射还巢和栖息在树上的鸟。这体现了孔子对弱小动物的一种尊重和仁爱。在儒家传统中,始终是以孔子所代表的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万物。宋代的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他人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同伴。北宋的程颇说:“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可见,中国于拿琉哲学始终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普恿一分子,而不是雄踞大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尤其是注子卜山书,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平等意识不仅十分明确,而且十分丰富。《庄子》指出:万物在本质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大小、彼此、美丑、是非、生死等等莫不如此。“以道观之,何足贵贱”(《庄子秋水》),以大来说,大海不可谓不大也,但在天地之间,它又难以称之为大了;中国不可谓不大也,但在海内,就好象“梯米之在大仓”一样,难以称之为大了。庄子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每一个东西都比它小的东西大,也都比它大的东西小。所以一切东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子,而彭祖为夭。”从为主可看出,庄子的相对论中蕴含着极为可贵的万物平等意识。庄子这样尊重万物的存在和个性的平等思想在后世也有很强烈的回响。明代吕坤说:“山峙川流,鸟啼花落,风清月白,自是各造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无干涉也”(吕坤《呻吟语》)。自然万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而且是我们的朋友与知己,因为在本质上与我们是同等的,我们必须尊重其天性。翘首云天,俯山川,时而星垂云阔,月涌江流,时而鱼出燕斜,鬼啸猿啼。整个自然界就这样展现在人类的眼前,或壮采伟丽,人心目,或幽美奇致,动人清性。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心胸,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怀,对于铸造我们健康人格周淇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浓郁的自然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精神资源。我们相信,这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将继续嘉惠中华民族,而且必将融人世界文明潮流,成为整个人类谋求进步、和平、发展的不朽智慧。

      2、惜生、爱生的生态伦理准则

      中国古代对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伦理思想具有普遍的认同。儒、道、佛都有惜生、爱生的慈善情怀。仁爱万物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准则。儒家思想不仅提倡“仁者爱人”,而且认为对待天地万物也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孔子认为,“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表达了他对万物所持的善待态度。孟子对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应厨也”(《孟子·梁惠王上》)。汉代的董仲舒更是明确地挡直德关怀从人的领域扩展到自然界,他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矣谓仁”(《春秋繁露·仁义》)儒家伦理从爱人到爱物,天不违人,人不违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爱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道家虽然没有提出专门的保护动物的伦理思想,但它也反对”动物的存在是为了给人提供肉食与方便”的自然目的论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列子·说符》)

    3、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关系,而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月衬胃合一即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儒、道各家所共有之,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行为的基本依归。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合一,宣扬“人副大数”陷于牵强附会。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在其所著的《西铭》中,他以形象的语言宣示天人合一的原则:”乾称父,坤称母,予德幻黯,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气所构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可见,“天人合一”在中国由来己久,并主要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即人可以认识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但不应该破坏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反对“物畜而制之”,征服自然,以免失去大自然这个朋友,正如我国季羡林先生所言:“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这是东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关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无论提夕寸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还提岁寸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忠凄屏犷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许多人却忘记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使我国的资源浪费、生态失衡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如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测算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GDP增长了十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五十多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没有在根本上改变“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妨交型增长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轰针衣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而取得的。另外,还有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环境污染、物种减少、城市缺水等一系列问题。用恩格斯所告诫的话讲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可喜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已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明确地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搞好资源,能源节约,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这是州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伟大思想的回归和生命力之所在。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相关文章: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08-04

论西方环境伦理思想08-05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6-11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4-28

简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6-10

简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08-04

浅析先秦儒家天人观的生态伦理思想08-03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08-05

浅谈历史哲学中的批判哲学08-04

论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影响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