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

时间:2021-03-07 16:25: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探析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形成的一种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念“下民之艰”的民本论,“均赋于民”、“均役于民”的仁政论,“今人易化”的教化论,“有道之君刑峻”的德刑并用论,“任忠去邪,用得其当”的尚贤论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林慎思;政治伦理;民本;仁政;教化

  在林慎思生活的唐朝末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随着唐王朝的没落,社会动荡,礼义陵迟。在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儒家学者,林慎思从挽救社会风习和政治秩序的愿望出发,在深刻分析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政治、伦理、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政治伦理主张,是其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

  1常念“下民之艰”的民本论

  在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面前,林慎思深刻体会到民生多艰,呼吁统治阶级多考虑底层老百姓的疾苦。在《伸蒙子·审类》中,他语重心长地说:“处上位者,不见下民之艰,一有不快其心者,则吁闻于天下矣。噫!岂知下民终日劳心,而无告于上乎”?他苦口婆心地告诉那些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不要抱怨自己多么艰难,老百姓其实要困苦地多,并且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林慎思要求统治者“耽嗜与民同之”。他特别强调,所谓的“耽嗜与民同之”,并不是要与普通老百姓一起分享统治者所拥有的“樽孽”(美味佳肴)和“金石”(音乐),而是应当“均役于民”、“均赋于民”,从根本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他分析说:“吾所谓与民同者,均役于民,使民力不乏;均赋于民,使民用常足。然后君有余而宴乐,民有余而歌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慎思十分推崇“无为而治”的统治方法,主张不要过分地约束和盘剥老百姓,而是应当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心从事生产。如果政令过于繁苛,不但对稳固统治秩序无益,反而会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受到损害。他说:“且养其卒,非捕民之寇盗邪?寇盗未必由卒捕也,而先尽民之父子焉;条其吏,非劝民之农桑邪?农桑未必由吏劝也,而先夺民之粟帛焉。斯不亦用去害而为害,化利而失利欤”这一认识,无疑是对处于末路上的唐王朝变本加厉搜刮民脂民膏,千方百计控制人民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和危险所提出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议。

  2“均赋于民”、“均役于民”的仁政论

  一般来说,“民本”观念贯彻到政治生活领域中所得出的就是“仁政”的主张。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林慎思提出,若在这样的时代实行“仁政”,将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益处更能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以同被儒家视为“圣王”的尧和周文王对比分析说:“五帝之民,以时治为常,遇勋(尧)之仁,岂非食厌而得鱼欤?商末之民,以时乱为常,遇昌(周文王)之德,岂非饿困而得食欤?故谓勋民虽乐,不及昌民喜也,亦明矣”既然在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对老百姓施以恩惠更容易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这无异于告诉当权者,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不失时机的推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