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侦查讯问中的微表情分析运用

时间:2018-05-08 我要投稿

  微表情是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后做出的外在反映,其虽然显现的时间较短暂,但是客观存在的,是心理变化在面部上的显现。以下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试论侦查讯问中的微表情分析运用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理念对侦查讯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讯问手段落后,犯罪嫌疑人反侦查心理素质加强的情况下,讯问僵局时时出现并且难以打破。面对如此的局面,“微表情”作为一种新的手段介入到侦查讯问中,会为解决讯问僵局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也将会大大提高侦查效率与讯问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 :微表情;讯问;讯问僵局

  近日,对柯震东吸毒道歉发布会的微表情分析,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微表情”的热议①。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在1969年首次提出“微表情”这一概念以来,如何在侦查讯问中运用“微表情”进行讯问,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我国对微表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犯罪分子反侦查心理素质的加强,讯问僵局时时不能突破的现状,笔者试图从“微表情”这一本体来分析其运用到讯问中的可能性以及效果,以期能为侦查人员提供一个突破讯问僵局的新途径。

  一、微表情概述

  (一)微表情的产生

  微表情是指在1/5秒内一闪而过的动作,它是揭穿谎言的重要来源,显示出一个人试图掩盖的内心活动。

  微表情的产生来自于外界的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基本生理反应,当人体在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之后,作为人类调解和控制的大脑皮层会最先做出反应,随后传达信息给控制人体表情的神经元,然后这些神经元在处理完大脑传来的信息后会控制人体的肌肉,最终形成微表情。③微表情也属于广义上的表情,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表情是指除微表情之外的表情。艾克曼教授通过研究确定了7种人类共通的、有着不同面部表情的情绪:高兴、伤心、害怕、愤怒、厌恶、惊讶、轻蔑。但表情是可以被控制和伪装的,在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经常为了迷惑讯问人员而做出无辜、愤怒的表情。如果讯问人员不能辨别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将会被犯罪嫌疑人的虚假表情所欺骗,进而导致讯问工作失败。

  (二)微表情的特征

  通过其产生我们可以看到,与表情相比,微表情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1.客观性

  微表情是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后做出的外在反映,其虽然显现的时间较短暂,但是客观存在的,是心理变化在面部上的显现。自艾克曼第一次提出微表情以来,微表情的存在已经渐渐地被公众所承认。在我国,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付小兰组织成立了研究小组,也开始对微表情与人的情绪机制、无意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使得微表情的客观存在再次得到了肯定。

  2.自发性

  微表情的产生是在外界刺激和心理神经机制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属性,属于生理应激反应,是自然发生的,不能被人控制和隐瞒,因而是无法伪造的。①这是与表情的最大区别,表情是可以伪装的,但是微表情是基于大脑皮层在受到刺激后最初做出的反应,是不能被伪造的。例如,据神经元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真正愤怒的时候,其左右脸部所表吸纳出来的表情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假装在愤怒,其左边脸部的愤怒表情明显慢于右脸部,甚至有时候左脸表情跟右脸表情差异很大。

  3.反映性

  它是指能够将真实情感和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属性。大脑皮层根据不同的信号产生不同的“微表情”,其不依附于人对自己面部肌肉的控制,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用微表情来作为判断讯问对象是否表述真实的必要前提,讯问人员可以根据微表情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

  4.瞬间性

  微表情的持续时间非常的短暂,通常不到1/5秒,如果不集中精力观察,是很难察觉到的。但是,专业的训练能够提高人们察觉微表情的能力,进而对识别微表情所代表的情绪做出判断。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对讯问时所拍摄的录音录像进行慢放来捕捉微表情。

  二、在讯问僵局下运用微表情的可能性分析

  (一)讯问僵局概述

  1.概述

  讯问僵局是指侦查讯问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经常遇到的,由于主客观原因而造成讯问出现僵持,并且时时不能被讯问人员突破的局面。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侦查讯问时,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多次心理战后,依旧不能使犯罪嫌疑人坦白,讯问工作无法继续进行的局面。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基于对“与案件是否有关”的界定不明确,有些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的问题置之不理,使讯问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并且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犯罪嫌疑人也会在庭审过程中,认为讯问人员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口供,要求进行非法证据的排除,使侦查工作处处受阻,侦查僵局越来越频繁出现。

  2.讯问僵局形成原因

  (1)讯问人员过于自信,讯问思维固化,讯前准备不足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因此,讯问工作时常会出现讯问前准备不足,并且对讯问手段及思维过于自信,往往会仓促上阵,讯问时被犯罪嫌疑人抢占主动权,导致讯问僵局的局面。讯问人员运用不当的讯问谋略,容易使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和戒备心理增强,对之后的讯问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对于间接证据或者传来证据的使用,如果在讯问前没有制定有效的证据使用的策略,会使犯罪嫌疑人确信侦查人员没有掌握证据而更加不予配合,在没有新的证据进行补充时,容易导致讯问工作陷入僵局。

  在传统的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往往注重与犯罪嫌疑人的语言交流,注重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从而容易忽视犯罪嫌疑人的非语言行为。根据行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在人际沟通中,人们交流的信息约有65%是通过身体语言来传递,7%是通过言辞来传递,12%是通过声音来传递,剩余的16%则是通过多方面特征的混合(例如化学变化、气味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细小、微妙的信号)来传递。①

  (2)讯问人员对侦查情势判断不准确,讯问策略转化不及时

  侦查情势理论认为,所有侦查行为都是在侦查情势中进行的,而侦查情势不是静止的,是在侦查行为、反侦查行为、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停地发生变化。在讯问过程中,侦查主体如果未能全面、正确、动态、及时地诠释讯问行为所处的具体情势,或是未能根据不断变化的讯问情势来及时调整讯问计划和措施,就可能陷入讯问僵局。

  在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对多种证据的使用以及讯问的策略运用,会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且随着讯问工作的进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会不断发生波动。然而,犯罪嫌疑人对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从面部表现出来的,如果讯问人员不认真观察,其心理的变化是很难被发现的。讯问人员如果不能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改变讯问策略,可能会导致犯罪嫌疑人抵抗心理变得更激烈,例如当犯罪嫌疑人已经开始忏悔,如果继续采用正面出击的讯问策略,可能会导致其反抗心理加强,使讯问陷入僵局。

  (3)犯罪嫌疑人心理素质增强,反侦查手段高明

  首先,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没有遗留下证据而感到自信,他坚信自己的犯罪过程完美,特别是当犯罪现场遭到破坏时,他认为现场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因此心理更坚定。基于现场遭到破坏,在没有直接证据的前提下,侦查人员往往无处下手,也无法找到犯罪工具隐藏地,使讯问陷入僵局。

  其次,对经过训练的恐怖势力,讯问人员经常无计可施,他们反侦查能力很强,心理素质好,讯问人员不能从他们口中得知其他同伙的下落或者下一个恐怖犯罪实施地在哪,甚至采取刑讯逼供的手段也不能使他们就范,讯问工作无法进行。

  3.应对讯问僵局的传统措施

  (1)教育感化,做好犯罪嫌疑人思想转化工作

  讯问人员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在分析其不供认罪行的原因基础上,寻找其对犯罪行为错误认识的根源。讯问人员通过对讯问对象感化教育,使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行为忏悔,使其放下思想的负担。再者,讯问人员告知积极坦白可以减轻处罚,减少犯罪嫌疑人的顾虑,使其积极面对造成的犯罪后果,交代犯罪事实,化解讯问僵局。

  (2)重新制定讯问策略,更换讯问人员

  讯问策略制定错误容易导致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增强,一旦出现讯问僵局,往往需要更换讯问人员,并且要另行制定讯问策略。新的讯问人员往往采取先通过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缓和讯问氛围,试探分析其拒供的原因。新的讯问人员不会采取正面出击的策略讯问,往往采取虚实结合的策略,最后利用获得的信息与之前信息的矛盾,以及利用犯罪同伙之间的矛盾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让犯罪嫌疑人感觉只有如实交代,才能减轻刑罚。

  (3)扩大侦查范围,补充收集证据

  出现讯问僵局最普遍的原因是,犯罪嫌疑人认为侦查人员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只要拒不认罪便能逃脱刑罚。在证据的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漏洞,在仅有间接证据,甚至只认定讯问对象有犯罪动机的情况下,如何使犯罪嫌疑人坦白是讯问中困难的事情。因此,打破这类僵局的方法便是扩大侦查范围,寻找新的侦查线索,发现新的证据。

试论侦查讯问中的微表情分析运用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