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时间:2020-09-05 19:44: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职业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调查分析了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状况及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价值引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相融合、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职业道德教育“四维融合”模式,力求为改进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四维融合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核心价值引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相融合、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职业道德教育“四维融合“模式。

  一、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状况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的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学生大部分毕业后会进入到企业一线工作,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在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浦东部分校区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大部分人都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兼职、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职业道德素质重要性的感受上,49.5%的在校生感到职业道德素质“很重要”,39.6%的在校生感到“一般重要”,10.9%的在校生感到“不重要”。97%的高职毕业生感到在工作中职业道德很重要。74%的毕业生感到所在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很重视。

  第二,基于重要性的认识,大部分在校生已经开始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并有意识、有目的培养职业道德。在是否了解毕业后要从事的职业道德要求方面,43.6%的在校生表示“清楚”,25.7%的在校生“很模糊”,30.7%的在校生“不清楚”。在培养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方面,55.4%的在校生“有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但44.6%的在校生还没想过。在学习职业道德目的方面,56.4%的在校生选择“为以后进入相关行业打基础”,28.7%的在校生选择“自我提升”,14.9%的在校生选择“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课程要求”。

  第三,毕业生比在校生更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70%的毕业生认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品德比技能更重要,而只有52.6%的在校生认为品德比技能更重要。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也相应的得到发展。但总体上高职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还不是很重视,高职学生对道德教育总体的满意水平还偏低。调查显示,35.6%的在校生感觉学校没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37.6%的在校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凌乱,只有26.7%的在校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系统丰富。具体来讲,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道德教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但与学生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调查显示,学生接触习得职业道德的方式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网络学习、参加志愿者活动。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渗透、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仍然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都属于道德理论灌输学习。但在职业道德养成最有效方式的调查中,只有12%的在校生和2%的毕业认为道德理论灌输学习是最有效的,相反,51.5%的在校生和63%的毕业生认为在实践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期望的教学方式和现存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转变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实践教学中,是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方向。

  第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狭隘,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在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面,46%的毕业生认为“和睦互助,团结协作”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10%的毕业生选择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30%的毕业生选择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14%的毕业生选择了“勤奋努力,吃苦耐劳”。在对用人单位最反感的行为上,32%的毕业生认为是缺乏团队精神,32%的毕业生认为是做事不认真,18%的毕业生认为是对同事撒谎,13%人选择了频繁跳槽。从正反两面来说,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是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但是在高职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团结协作培养并没有作为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循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段话摘自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团结协作”并没有被纳入到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里。

  第三,道德教育效果的可迁移性有待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迁移性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理解。首先,在空间上,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迁移性是指学生所学到的职业道德的理论和能力,能否从学校搬迁到职场上去发挥作用。调查发现。在学校道德教育是否与现实情况贴切方面,只有29.7%的在校生认为很贴切,37.6%的在校生认为很少贴切,32.7的.在校生认为根本不贴切;在毕业生调查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38%的毕业生认为很贴切,50%的毕业生认为有点贴切,12%的毕业生认为根本不贴切。这说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在空间上可迁移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次在时间上,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迁移性是指学生所学到的职业道德的理论和能力能否历久弥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对毕业生解决职业道德困境是否有帮助时,3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5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13%的毕业生认为根本没有帮助。这说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在时间方面也有待巩固。

  三、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四维融合”模式构建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汲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的经验,本文分别从职业道德教育方向内容、教育途径、教学方法、影响方式等四个维度,提出了核心价值引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相融合、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等四个模式。这个模式可称之为“四维融合”模式,以下是对这个模式的具体分析。

  (一)在教育方向和内容上,建立核心价值引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的模式

  一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道德的内核,影响着员工的表现和行为。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协调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如何平衡得与失,如何判断公平与否,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职业价值观日趋呈现多元化。有些人一味宣传极端的个人主义,不顾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而另一些人则宣扬纯粹的牺牲奉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主导价值统领学生追求的个体价值。“主导价值是指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倡导的与社会前进方向一致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社会共识,是现阶段我国道德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同时也为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第二,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必须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构建适应市场发展的职业道德内容。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看,企业当然需要德才兼备的员工。如果德才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企业宁可选择道德素质高的员工。只要道德素质高,企业可以培养其能力,企业不过付出一些培训时间和成本;而道德素质差,能力越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加强团队协作素质的培养,是企业的迫切要求。在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方面,企业无疑偏好“和睦互助,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等各方面都优秀的员工。调查发现,企业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放在了第一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今时代,国家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工种之间相互依赖越来越强,善于沟通、团结合作成为职场人的必备品质,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不再受欢迎。而团结协作精神恰是当今大学生所欠缺的。80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分享协作的经验。改革开放出生后的他们又受到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比较自我也在情理之中。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成为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

  (二)在教育途径方面,构建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相融合模式

  从教育途径看,职业道德教育可分为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训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课堂学习仍然是当下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教学为学生呈现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成果、传授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的经验、澄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惑。课堂学习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模式依托课堂说教和灌输的教学路径无法让教育内容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是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在"学生——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通过企业的实习实训,既造就他们过硬的技能水平,又让他们适应真正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纪律。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在探索如何在实习实训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出了思政课融于实训环节的“课中课”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走进实训课堂,在观摩学生实训的过程,发现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课程前五分钟集中讲解、课中个别指导、课程后五分钟点评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在教学方法上,构建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模式

  讲授式教学是指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方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一直在课堂中普遍采用,本身具有很大的优点。教师通过浅显、具体生动的讲解使死板的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人类积累大量的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案例,通过教师讲授,可以让学生事半功倍的获取系统的道德知识。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导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移情,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式教学起到了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化和外化相融合的中介作用。内化是指大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素质的理论,内心深处真心的接受这些理论。所谓外化是指大学生把职业道德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式教学模拟了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增强了大学生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演习”,从而增强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讲授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各有优缺点,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要做到双管齐下,切勿顾此失彼。

  (四)在影响方式上,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模式

  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十分重要。显性教育有是指明确教育目标的、事先编制的课程教育。隐性教育指学校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利用环境或情景开展的教育。高职院校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每个学校都开设了德育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安排教师专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教育专门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德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认知上,更体现在意志、情感和行动上。由此在重视显性课程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中。首先,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的在建设校园文化使巧妙引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其次,师德是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教师的职业道德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敬业爱岗、一身正气的教师,无形当中鼓励着学生践行仁义、抵御歪风邪气。而忙于社会兼职、漠不关心学生、对学生体罚等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无疑起到了反面作用。

  总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四维融合”模式适应了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该模式,在教育方向和内容上将核心价值引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在教育途径方面使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将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相融合,在影响手段上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四维融合”模式具有系统性,考虑到了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学方法和影响手段等多个方面。“四维融合”模式作为对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有益探索,有效性和可迁移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74.

  [2]李冬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8):95.

  [3]李冬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浅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8):95.

  [4]郑需勇.校企合作共塑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浅议[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43.

  [5]樊有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2(4):34.

  [6]傅建东.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11):9.

【职业道德教育分析】相关文章:

1.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及对策分析

2.职业道德教育下高职院校汽车保险论文

3.法学实践教学与法律职业契合模式分析

4.护士职业素质能力培训及管理分析研究

5.体育教育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论文

6.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的论文

7.高职酒店管理学生职业能力问题分析论文

8.大众传媒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论文

9.改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