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时间:2021-03-11 12:41:2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为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因、目标、任务及工作思路。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方法。

“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做中学;做中教;课程改革

  2007年9月7日,温总理在视察大连市轻学校时发表了关于“教、学、做”的重要讲话。温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温总理的讲话,内涵深刻,概括精确。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诠释,是对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实施“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面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逐步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体的适应“做中教、做中学”的课程体系,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做基础准备。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繁、难、旧,理论性太强,不够实用。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教育,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在10门左右,内容交叉重复。三年的专业教育内容大都集中在理论教学上,时间都耗在课堂上。授课教师普遍反映专业课内容太陈旧、太落后。有的课程内容不能正确反映地方专业工作实际和发展实际。如烹饪专业原料初加工章节中关于鱼宰杀的表述是:一般采用的是摔的方法,将鱼摔晕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操作。而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用专用工具将鱼打晕或直接打死,没有用“摔”的,这是对学生的误导。由于地域差别,在《烹饪原料知识》教材中大连地区最常见的黑鱼、黄鱼等海产品却没有介绍;大连地区的烹饪操作技法与教材讲解内容也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教材中的好多内容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考试内容不符,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课程类型方面

  就课程类型而言,职业教育属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性来构建课程,其知识的组合排列顺序和方式是根据知识之间的相关性,知识结构是以理论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间接经验。它远离生产实践,远离学生未来工作实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能力训练,是工作过程中的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不是学科理论体系,而是围绕工作过程展开必须的技术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或称经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知识本身在于解释物品制作的方法,在于工作过程、操作过程。知识组合排列顺序是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是一种直接经验性知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又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除学科课程的羁绊。

  3.课程结构方面

  由于对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到位,我们有关课程专家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也存在着墨守成规、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现象。目前的课程结构设计是金字塔式的,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分为三段: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这种“三段式”的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课、专业课是基础,是学校专业教育的主体,不经过这一阶梯性的基础学习过程,无法进行实践训练。这种课程结构派生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是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主体是在课堂上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这种专业教育方法不符合专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大多数专业技能的形成完全可以直接从专业实践人手,不必经过相当长的一段理论学习,同样可以掌握技能。当然,这绝不是排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从实践人手,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渗透必要的理论学习,更适应职教学生特点,更切合教育对象的学习实际。所以,改变课程结构,从专业实践人手,实施以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专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推动就业导向教育的突破口。这种专业教育方法与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行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完全吻合的。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分析界定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中不同工作领域对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制定岗位专业能力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遵循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逐步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适应“做中教、做中学”的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定位要坚持职业能力形成导向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做”的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在生产、服务和领域中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取得应有的效果所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业和生存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成败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水平的尺度。我们在课程目标设定上,首先要转变观念,屏弃理论教学为主的弊端,从学生实际和社会从业实际需要出发,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改变专业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培养目标要求的现状。作为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老师要深入生产活动一线,分析研究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以此作为课程选择和组织的基本要求。做到专业教育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对接,专业教育过程即职业能力培养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做”的能力形成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做”的能力形成为导向。

  2.课程内容选择要坚持实践主体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学科理论体系,不是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组合成实践过程为主导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实践主体导向,首先要在观念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正确理解、认识、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中等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衡量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不是学科理论知识掌握多少,社会行业企业对这一层级人才的要求也绝不是考查其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及其应用情况,更多的、更重要的是胜任岗位要求的从业能力,即完成工作任务必备的岗位能力。这种适应岗位需要的劳动能力,不是系统化学科理论知识学习铺垫所致,而是在学校实践中、在大量的反复的技能训练过程形成的,这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基本要求。这种以实践为主体的专业教育内容,适应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基础现状,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要求,同时也是对传统专业教育中理论导向的一种挑战。在传统的专业教育中理论是基础,是主导,是专业教育的起点;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现在看来这种专业教育方式脱离学生实际,无益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是20多年职教办学实践证明的事实。专业教育应该以实践为主体,坚持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不要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要根据专业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必要的、必须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要服从于专业实践的需求,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方向。

  在专业课程内容选择方面,还应注意围绕工作岗位的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兼容性。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渗透中,把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环保意识、健康和文明举止养成等内容,纳入专业课程内容。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开展研究和实践实习活动,亲身感受、体会企业、企业职业道德要求及规章制度要求。有计划地把这些内容纳入课程内容当中。同时,还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以保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3.在专业教育方式上要坚持合作、交流、探究导向

  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共处的社会能力又是一个人必需的基本的发展能力。有人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称之为关键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人在学校学习,在企业工作,在社会生活,一生当中都要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组织的变化和职业的变更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提高,而学习提高的基础就是关键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共处的社会能力。而职业学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和探究的方式正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说,实施专业教育方式改革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思想,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总体设计上,要不断探索研究,要屏弃单项直线输入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特定工作任务要求,能够把系列工作任务细化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工作项目。每一个特定的工作项目都有标准要求、技术要求和难度要求,其中蕴涵着特定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完成这样一个工作实践内容,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需要小组合作攻关。

  比如,应用专业中一个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专业中轴类零件的加工等等。当教师提出要完成的项目要求后,需要学生小组讨论研究,从完成项目总体设计,到程序工艺编排,到实际操作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在这系列小组研讨过程中,有交流、有探讨,有争议,有相互启发碰撞。不管项目结果怎样,项目是否精彩,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每一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融于、融于集体和与人相处交流的社会能力逐步形成。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大家更加热爱专业,喜欢探究,乐于合作,对自己充满信心。应该说,这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成果,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较高境界。

  4.在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选用上,要坚持任务引领和项目教学导向

  为适应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应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探索研究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特点、规律,探索研究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当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要重点推进任务引领(驱动)和项目教学。在专业教育中,根据工作过程阶段性要求、工作程序要求及难易度要求,把工作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即若干个工作项目,专业课教学过程即是工作任务、项目完成过程。也就是说,用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专业教育过程。专业教育的主体内容不是集中的理论学习,而是专业实践活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即在任务引领、项目教学中渗透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目标与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统一,专业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办社会满意的。

  5.在课程评价改革方面,要坚持学生从业能力需求导向

  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评价,要把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职业意识的渗透、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课程内容的基本的、重要的标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关注学生从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和职业资格的获得。在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课堂专业教育当中。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是试卷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职业资格的获得和生产经营的成果及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这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评价的重点和核心,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评价的方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把这种体现学生从业能力需求的评价改革落到实处。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首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要深入社会企业研究,了解人才需求,把握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标准,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逐步构建适应“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相关文章: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论文08-18

谈课程改革进程中学术与政治的调和11-11

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改革的探讨分析论文06-17

高职法律课程改革论文03-07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的论文07-14

职校基础会计课程改革论文09-14

如何做文献综述08-21

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6-16

课程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08-02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