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1-19 05:52: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振兴地方的重任。当前,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的重视,职业学校在硬件或软件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要解决上述二者间的矛盾,探究一条适应的健康发展之路,可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实施“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工学结合应考虑“四方共赢”这一问题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涉及企业、学生、学校、教师这四个方面的主体。其中,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工学结合具体的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把“四方共赢”这一问题考虑到其中。若这四方当中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工学结合就很难持续开展下去。

  第一,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它主要关心的是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能否提高,最终能否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之目的。为保证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事先应做好研究,制订出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挑选合适的企业或工厂作为合作伙伴,否则工学结合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若没有企业的支持是无法组织实施工学结合的。而对企业而言,它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即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学结合结束后能否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在协商工学结合的实施细节时,企业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时能否顶岗、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尤为关心。学校在组织开展丁学结合时应多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按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办事,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正常进行。同时,企业不能把工学结合作为挑选员工、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手段而不考虑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第三,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对象,若没有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一般而言,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收人情况,一部分学生则关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工学结合的目标就十分重要。

  第四,教师是工学结合的管理者,他们是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保障者,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等问题。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等问题,而不少企业因为太过关心经济利益的原因,常常忽视学校关于教学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工学结合的管理者即教师去协调。

  二、实施结合的四种模式

  要实施工学结合,一般可构建为以下四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是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创办与专业对口的实体,由学校自主经营,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应该组织相关教师以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重要案例、相关项目为主线编制出一套教材,教师按照企业技术的要求、工作岗位流程进行授课。并根据企业的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按照项目设计流程,共同学习相关知识、企业应用标准和工作方法,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考核时可按企业标准和自编教材的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

  (二)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依据校内不同的专业开办不同的公司,专业与公司捆绑在一起,并以校内的实验室、模拟场所建立工学结合基地。这样的公司既是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经营实体,学生可到公司(教室)上课,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产值,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的生活补贴,达到“多赢”。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直接结合,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三)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上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为教师,这些外聘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师一起参与到工学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和实践中。

  (四)工学结合分散型培养模式
  一般情况下,学校习惯于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学校虽然是省心了,但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企业来说,因学生太过集中而不堪重负,但又碍于情面只能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工学结合只是形式,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若学校考虑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样一来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获得实惠,达到共赢。

  三、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课程计划调整问题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中都涉及要对传统的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应该适当地压缩,使得专业课课时更充裕,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数用于学生在工学结合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践环节课的实施,而“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可以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完成。

  四、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体系改革问题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将学生的段考、期考这“两考”的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然后将所得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期评成绩,而这一成绩也就是该学生本学期某门课程的最后成绩。但是,不少中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如果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后,像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显得滞后。因此,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评价体系,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相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是对每一位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表现、出现的各种想法、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状况、工作、学习态度、期中和期末“两考”的情况等方面作出评价。换句话来说,这一评价体系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体验,关注师生交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两种评价体系相互比较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体的评价而言,后者较前者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合理。

  总之,工学结合是使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可行之道,它是实现中职学校与企业良好合作并体现自己办学方向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较好途径,它能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受益,它是我国中等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职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应有的努力。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相关文章:

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论文06-10

论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05-30

中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08-14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实践模式的思考05-22

关于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08-17

技工学校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08-06

水文与水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论文04-27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06-11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04-19

校企合作模式下纺织类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