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支持体系优化

时间:2017-07-15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西部地区落后,劳动力流动加快,老龄化加剧,农村养老保障支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优化养老保障支持体系。要建立以加强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体系为基础,以非缴费性养老金制度为核心,以“土地换保障”的最低养老田制度为补充新的养老保障支持体系。

  论文关键词:西部农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养老金制度;养老田制度

  与东部农村相比,西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境更加艰苦,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因素,解决西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积极探索并优化养老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一、西部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一)西部农村日渐增大的养老压力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都落后于东部农村,差距进一步拉大。1999年,东部地区农村增加值为21246亿元,而西部地区为5168亿元,仅占全国的13.2%;在结构内部,西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占全国的68.4%,仍然处于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农村低收人人口占全国总数的52.1%,占当地农村人口的8.84%。受经济收入水平较低、集体经济薄弱,普遍没有推行农村养老的影响,西部地区农村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二)西部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按照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04年的数据计算,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重庆9.22%、四川省8.68%、贵州省7.59%、云南省7.03%、陕西7.75%、广西9.1%、内蒙古、7.64%,说明西部几个人口大省的农村都已步人了老龄化社会。根据预测,甘肃将在2006—2010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西部地区将在2015年左右全部进入老年型社会。

  (三)西部农村老人不容乐观
  有关资料显示:58.2%的西部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是现在的劳动所得和积蓄,33.1%经济来源是子女的供给,2.6%来自社会养老体系。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的丧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下降,财富的控制权就会转移到了子辈的手中,可供自己支配的养老财富就更少。农村老人习惯将自己在拥有劳动能力时所创造的财富用在子女身上,帮助家庭实现财富的积累。当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除了家庭子女的生活照顾,社会养老服务提供非常有限。农村老年人在患大病时,56.3%的老年病人靠自己或配偶照料,41.2%靠子女照料,9.8%靠自己,即无人照料,可见,西部农村老人的照料和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四)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显效导致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家庭养老面临更大挑战。其次,农村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责任观念、义务观念发生蜕变,出现了“顾小不管老”的观念,贫困地区的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最后,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而根据的“责任分散理论”,养老责任主体的增多会导致养老责任的相互推诿或攀比的现象,从而降低养老水平甚至出现无人赡养的局面。

  (五)西部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加快
  近年来,由于西部农村生产的恶化和农业生产比较收益降低,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非农行业流动,使得农村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空巢家庭”留守老人的增多,直接导致农村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难以实现,老人既担负承包地又要照顾孙辈的工作,生活相当艰苦。有学者指出,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多老年人生活很清苦,有的简直到了自虐的地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

  (六)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发展缓慢
  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依靠集体的临时救济而形成的“五保”户和敬老院等制度,资金很难落实,保障能力相当有限,供养标准偏低,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养老的新要求。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而发展缓慢。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群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至1997年底,西北5省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总参保人数的2.2%。

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支持体系优化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