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支持体系优化(2)

时间:2017-07-15 我要投稿

  二、西部养老保障问题分析

  (一)落后制约养老保障的实现
  无论采取何种养老模式,经济供养是养老的最基本内容。西部农村由于自然、和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其差距仍在扩大。1994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仅为844.35元,相当于中部农民人均纯收人的79%,仅及东部的一半。农村产业结构仍是传统的“粮畜型”或“粮猪型”结构在起支撑作用。人均乡镇企业产值,西部地区为157元,仅为东部的12.6%,这严重影响了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扶持的327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有165个,占50.5%,贫困发生率为20.7%。自然的约束,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为贫困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更难言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西部农村土地保障的“虚置”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耕地数量有限,西部的可耕地就更少,土壤肥力更差。基于对西部脆弱生态的保护,水源的涵养,可供耕种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城镇化兴起,大量低价征用农民土地,耕地被大量挤占,农民蒙受了很大损失,农民面临失业又失地的威胁。西部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过重。虽然取消农业税,但落后的耕作水平,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保障功能日趋衰减。

  (三)落后观念影响西部养老方式改变
  传统的与宗教观念的结合是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杨善华先生曾运用“社区情理”的理论解释了农村养老问题。社区情理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及文化相对落后的社区中,存在着由地区亚文化决定的某些为该社区中生活的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只要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在同一社区中生活的多数人的赞成,他们就认为可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西部农村社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更紧密,对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排斥力较大。农村社会养老的尴尬处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忽略了养老问题中的文化因素所造成的。在落后的文化传统下多数老人对“养儿防老”的信赖没有松动,排斥不符合农村人的“规矩”。“传宗接代”作为旧的落后观念根深蒂固。

  (四)劳动力流动造成家庭老少新关系
  造成西部农村家庭养老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的非农化成为农村发展的主流动力。在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和农业劳动低收益的情况下,西部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流动,其后果是供养人力不足。K·O·Mason建立模型来说明化、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对家庭养老产生的5个方面的影响。认为人口迁移可能会通过削弱父母的权力和对年轻一代的控制力,提高妇女就业率,减少成年子女数量,造成代际分离和减少多代家庭数量,侵蚀家庭养老。人口流动也导致了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家庭新关系的形成,老少之问缺乏沟通,代沟扩大,代际交流减弱。

论西部农村养老保障支持体系优化(2)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