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答题知识与思路

时间:2023-07-06 09:01:35 松涛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文学作品答题知识与思路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文学作品答题知识与思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代文学作品答题知识与思路

  主旨大意概括分析题

  主旨: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解答词类题的核心:思路分析;注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心契心

  【基本路径】

  1.从核心语句突破

  2.循主要线索突破(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

  3.层层概括突破

  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注重语境,把握词句的表层和深层意义,挖掘语言深层含意,准确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

  【具体方法】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老家》、《海边的白蝴蝶》、《城市牛眸》)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如《英雄》、《湖畔夜饮》)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如《忆刘半农君》)

  注:以上几点应综合运用。

  【例题分析】

  1.类型一:归纳概括主旨、情感。

  (1)第二次月考:《海边的白蝴蝶》林清玄

  请结合全文归纳文章的主旨。(6分)

  答案:作者通过叙述朋友在海边误将白纸片认作白蝴蝶而感到兴奋或沮丧的内容,表达生命感悟:(2分)美原不在事物本身,也不止来自眼睛,而在我们的心灵、感觉,来自想象,(2分)因此提倡“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甚至“不一定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体现了作者乐观、睿智乃至唯美的人生态度。(2分)

  (2)第六次月考:《城市牛哞》刘亮程

  作者通过“牛”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作者(写“牛”的命运和品格,即是写乡村人的命运和品格,)通过“牛”的形象,表达了对乡村人悲苦命运的悲悯(1分)和质朴、奉献等美好品质的赞颂,(1分)对日益长高的欲望化的城市榨取乡村的批判,(1分)对城市文明社会中的存在者丧失了生命力和优秀品质的反思。(1分)

  【答题思路:归纳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内容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者的在心灵层面(如人格胸臆、审美趣味等)。】

  另:《胜券在握》P190,2006全国卷《阳光的味道》第4题;

  《胜券在握》p186,2006全国卷《绵绵土》第4题

  2. 类型二:结合文章谈认识(有探究题性质)

  (1)第三次月考:《英雄》立夏

  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6分)

  答案: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平凡的,沉默的,甚至是卑微的,他们默默的劳作,但他们富有正义感,总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种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生活困窘,不被人理解,在公交车上勇斗歹徒,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都说明了英雄的孤立无援。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在情感和行动上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与帮助。

  【答题思路:先结合文本概括英雄的形象特征,再谈作者有关英雄的认识(如对英雄品格的崇敬、对其命运叹息和社会对英雄不公的揭露等),再谈你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看法。】

  (2)第四次月考:《湖畔夜饮》丰子恺

  文章两次写“浓烈地尝到”“人生的滋味”,(1)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尝到了哪些“人生的滋味”?(6分)(2)你认为“人生的滋味”是什么,请结合自身体验简要谈谈?(2分)

  答案:(1)①半生漂泊,身经浩劫,知交零落,能得故友重逢,畅饮话旧,悲喜交集;

  ②人到中年,喜看孩童成年,伤自己韶华已逝,半甜半苦;

  ③老友天涯比邻,往事历历,亲情友情温暖了心田,温暖了人生,又是一般暖滋味;

  ④湖月花影,微雨诗酒,安静从容里淡出了人生真味。

  【答题思路:从文中找答案,分点逐条概括,要点要全。】

  (2)开放性答题,酸甜苦辣千般味,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2分)。

  【注意语言表达,应是“人生的滋味是……的味道”】

  另:《胜券在握》p189,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第4题

  附:重要句子含意理解(关涉思想情感)题型

  第五次月考:《老家》蒋子丹

  “但我相信这短暂的一晤,在我生命在中注入的乡情,已足够我来解读故乡。”请阅读⑦到⑨段,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并试结合你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乡情”的理解。(8分)

  【答题思路:①题目有两问,分开作答;②把握全文,结合上下文(语段)分析,文中有的要点一定不能漏;③举例要符合题目要求(如《略论中国人的脸》中,列举人物需是鲁迅作品中的,且体现“家畜性”);并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关于小说】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

  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

  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1.关于情节

  把握情节的发展对于小说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感知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的出发点。而命题者往往在命制小说阅读时,也必定会以此为出发点,设置试题。

  关于小说的情节,常考的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问法:

  (1)概括小说的情节 (例:2010年广东卷《面包》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小说的情节展开方式(例:2010年四川卷《想象》)

  (3)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例:2010年江苏卷《溜索》)

  (4)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作用(开头、结尾)

  例:2008年辽宁卷《遗璞》,简述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的处理是否合理

  例:①2010年陕西卷《保护人》,作者在小说后半部分引用报纸的报道,对于情节的发展的作用;②2010年辽宁卷《洗澡》

  例:2010年安徽卷的文学类作品阅读(罗永才),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对于这类试题,我们首先要分析小说的情节。

  (1)分析小说的情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在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3)情节的一般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4)情节安排方式及作用: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④就结尾来说有留下空白式。作用是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⑥情节安排的叙事技巧: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答题思路:

  考虑情节本身;(2)指向人物;(3)指向主题。具体来说,就是: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答题语言:

  (1)概括类: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

  (2)作用类:……(情节)在文中有……作用(注意从多角度分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特征,表达了……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关于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关于人物形象类的试题,命题者一般问的比较直白,而同学们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不会注意要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来回答,因而造成失分。在近几年年的高考试题中,有这样几种问法:

  (1)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

  (2)统观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3)对文章中的某一人物进行评价。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塑造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说明:10年的小说类作品阅读共考了6篇,除广东卷没有考察人物形象外,其余几篇均有考察,同学可自行查看。)

  对于这类试题,我们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写人记事的散文类通):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注意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烘托,注意人物之间的对比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塑造人物的手法: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3)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典型的细节,可以烘托渲染人物心情或反映人物心理。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社会环境、情节发展等。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考点: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凸显某种主题)

  3.关于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社会、时代背景。

  命题指向

  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1)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2)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3)人物(烘托,映衬)

  (4)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例:10年江苏卷《溜索》)

  4.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小说开头常用技巧

  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说结局常用技巧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思考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④思考其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作用: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另还可从形象塑造等角度分析。

  附:小说的标题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可点明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

  一、中国语言变革史

  (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阶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经济的

  发展带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思想文化异常繁荣的景象,各大家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各国统治者也纷纷招揽贤士、网络人才。另外,私学、讲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有才干、有胆识的先进的思想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追求语言形式美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谓是一个孕育着新鲜和变化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开始孕育、萌芽、生长,语言文学的发展进入的比较自由的阶段,语言文学的题材有了较为细致的划分、风格有了较为明确的特点。另外,玄学的兴起以及佛教文化的传入更加丰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语言文学的创作。最后,语言形式的美感越来愈多的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上。

  (三)五四运动,一场新文化语言大变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其所产生的促进汉语、书面语发展的伟大创举。从《新青年》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先进文化的输入到《人的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倡导、人性理应全面发展的普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的一次空前绝后的解放,宣扬了人性的解放、自觉、自由平等,宣扬新观念、新思想,最终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网络文化,超越现实,信息共享

  网络文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中期阿帕网的兴起,网络文化因其特有的虚拟性、超时空性、开放性及自由性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社会的面貌。网络文化承载着传媒、交往、知识载体、娱乐等功能在提高人的素质、丰富人的视野的同时,也促进了文明社会进程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形式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文字来反应客观的现实艺术,而文学形式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主要有诗词、散文、歌剧、小说。中华民族文学形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学形式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特色、特有的审美理想,而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三、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

  中国语言变革最辉煌最耀眼的时期莫过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传统封建文化、提倡白话文运动和简易文字运动、提高国民素质,这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语言变革对诗词发展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言变革在初期主要表现为强调将诗词从文言文体重解救出来,创立新的自由诗体;后期强调诗词要讲求音韵节奏、节句匀称、视觉直观等。诗词在充分的结合了描述、抒情和象征三种形式后,使近现代诗词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另外,新文化运动后诗词的理论多从创作者自身的丰富的实践中所得,因此,充分具备实指性、可读性和创造性。

  (二)语言变革对散文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散文的发展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近现代散文自我的主体地位愈发突出,对于散文的全新蜕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散文是一种虚与实的结合艺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景、物,对于主体的生理心理映射需要在充分激活主体的精神来映射。新文化运动使得散文由文言的形式变成了白话,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接,使得散文在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并愈发辉煌。

  (三)语言变革对歌剧发展的影响

  歌剧的萌发与产生发展是为适应社会文化变迁与群众需要而产生。在充分的借鉴的西方歌剧经验的基础上,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精神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戏剧模式是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的里程碑。随后,一些先进音乐家尝试综合联合音乐、舞蹈、诗歌、戏曲等多种形式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为中国观众尤其喜爱的民族新歌剧,这在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借鉴的西方大歌剧的创作技巧,使音乐跌宕起伏并赋予戏剧效果,使得近现代歌剧充满了民族韵味和时代特色。

  (四)语言变革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小说作品本是以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发人深省,使人们对较突出的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五四时期,较多的青年人渴求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想通过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演绎出现实生活中劳动者命运、教育、人生意义、社会政治等现实问题。另外,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变革的语言,运用新白话文创作的小说题材在写作技巧、写作形式、写作题材上进行了改进,使得更多的中国民众能够读懂小说。

  四、结论

  文化是艺术化的语言,每一次的语言变革都伴随着文化形式的发展与变化,诗词由从前的形式严苛、思想跳跃发展成了现如今的视觉直观、耐人寻味;散文从过去的政治色彩。语言强烈演变成了如今的细致华美;歌剧由过去的单调乏味创新成了现在的民族新特色;小说从过去的文言题材、单一讽刺蜕变成了现在的发人深思、题材广泛。语言变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文化形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推动了新文化形式的发展及演进。

【现代文学作品答题知识与思路】相关文章:

论文写作思路04-19

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思路论文03-21

大学美育思路论文(精选5篇)05-16

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思路03-19

开题报告的分析思路、研究方法怎么写01-04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04-12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改革思路02-21

现代礼仪论文(精选12篇)05-07

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论文(通用7篇)09-22

法制传统与现代法治关系研究论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