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探讨

时间:2022-08-08 13:33: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功能;措施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要求高校体育进行社会化。笔者介绍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并从观念意识、高校人力物力的优势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措施。

    高校体育社会化问题是目前高校体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高校体育是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现状,不仅反映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体育社会化问题同样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竞技体育的影响增大、体育影响力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体育需求,为高校体育社会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本文就高校体育社会化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1、高校体育社会化概述

    体育社会化包括体育本身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来实现的人的社会化两方面,高校体育社会化同样包含高校体育自身的社会化和通过体育来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内容。高校体育社会化具有多种形式,如:专职和兼职体育活动、健身等多项目的教师、指导人员、教练员家庭辅导员,以健身、锻炼、提高运动技术为目的的各个项目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颇具影响力、知名度并承担更多的竞技体育角色和任务的高水平运动队等等。

    同时,普通高校体育在社会化进程中对社会也有要求。普通高校体育在完善设施条件、扩大宣传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媒体和人员投人,教育经费用于完成好日常的教学活动尚可,无法满足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借助社会力量,从多种渠道引人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带来活力和后劲,促进其进程。

  2、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普通高校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在促进学生发展、高校自身及其体育发展、社会体育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被社会接纳,能够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的社会人。随着高校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加,其对体育当中提供的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有了更加深刻和更具现实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学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形成与发展。

    提高高校运动竞技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队伍在促进校内体育蓬勃开展,扩大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的竞技运动发展和提高做出一定的贡献。如我国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亚于职业联赛,也有高校学生进人职业队伍。职业球员在高校中充电也对提高高校的竞技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学生业余精神生活,促进校园稳定。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得到高校学生的认同和倾心,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有序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安定祥和的气氛中解脱精神压力,缓解学习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并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和自豪感,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在发展高校体育的同时促进高校的发展。

    弥补社会体育不足,促进社会体育发展。虽然我国体育彩票的发行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但社会体育经费极少、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辅导员数量有限等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社会体育的发展证明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具有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有两万人,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很高指导能力的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如果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毕业后成为社会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和指导人员,都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拥有一大批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如果利用得当,将为社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许多国家解决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的人才、设施优势对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客观的积极影响。

  3、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措施

    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多种功效及其现实可行性促使我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化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从以下方面推动高校体育社会化。

    更新体育观念,增强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意识。长期以来,高校体育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从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竞技运动水平,到终身体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观念是一部流动的发展的历史,是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现代高校所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体育也要服务于学校教育主体需要,积极开展自身的改革,大力发展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为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增强高校体育活力而建立崭新的体系。

    整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要符合主体需要的实际。要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特点、传统、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实际,制定能够反映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不同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在保持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内容衔接的基础上,坚持与社会体育接轨,加强健身、健美和娱乐体育及社会普遍流行的热门项目的教学内容。

    改革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目前高校体育课大多是基础课、选项课、专项课的整齐划一、严格管理的状况,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足,业余体育锻炼松散的不良现象。高校体育社会化首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向终身体育体系过渡。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形式将是宽松、自主、活泼的形式,如在国外运用较好的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和业余活动形式。俱乐部形式是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高校体育的俱乐部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相衔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在当地条件下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