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

时间:2023-02-04 02:02: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

  论文摘要: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虽然主要着眼于研究生,但作为学科体系,还应重视与本科教学体系的联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既要体现学科建设的一般要求,又要体现本学科的特殊要求。本文试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研究所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为例来对上述问题谈谈看法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政党观;思想理论课教学

  l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阶级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标,尤其是为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丽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丽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一般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不过是政党干预政治的习惯形式的统称。目前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类是国家的政党制度。

  政党一般具有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等功能。当代社会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自身建设成为先进性政党、服务型政党、学习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和谐型政党、廉洁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就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现在提出党政分开,但不管怎样还是共产党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共产党也难免犯错误,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走自己的路,不犯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今天,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总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党的建设必须朝着这个总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建设成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视角研究政党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如何面对公民社会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作为当代政治典型模式的政党政治,是由国家、社会、政党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政党就是沟通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工具。执政党功能的这一定位,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党的领导作用怎样体现,执政方式如何改进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理论问题。

  2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学术界对学科有两种解读: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天、生物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学等。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也称“科目”。是教学中按程序组织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范围的单位。如中小学的化学、、语文、算术等,高等学校中文系的、古、古典文学等。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兼具两种解读,就其自身来看,在门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学科,是取第一种解读之意。渗透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诸门课程之中,是取第二种解读之意。马克思主义学科化中的党的建设问题则涉及到第一种解读。众所周知,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问题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显然,在这级学科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而“中国化”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理论与观点。

  从一、二、三级学科的关系来看,仍然要贯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系统阐释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理论,用和的方法、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时间在先”与“逻辑在先”交互作用的统一中来体现三级学科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关系。具体来讲,有六个层面需要建设: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即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建设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规律的研究;六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应该看到,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学说阐释的具体问题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需要在学科建设中注意的问题。如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性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是不可能提及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对此作出了新的实践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及其重要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支撑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党在执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回答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而展开,并且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以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又是党的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高度关注这一新课题和新领域,而且要将此纳入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容之中,着力构建出富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体系。

  3高校思想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出现五个逐渐演变、依次更替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这一期间。l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的政府委员会颁布的《华jE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主义论”和“政治学”为文法教育学院学生必修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1952年10月,教育部对课程设置作了统一部署,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在1956年,对文科和本号科公共必修课做出具体安排。这样,高校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1980年代初。1962年教育部提出一个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三门政治理论课。经历文革时期后,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增设“国际共运史”。

  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想并逐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同时还增设了思想教育课程:“基础”、“思想修养”(一、二、三年级分别开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至此,通常所说的“两课”课程体系正式建立。

  第四个课程体系2o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的成果,最终于1998年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课程体系。

  第五个课程体系是在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后,于2005年初确定为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后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建思想都是贯彻于课程之中的。基本体现了“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

  下面仅就现行的第五个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来谈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政党学说的中国化”之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修养与基础”四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学习该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大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理想信念,更好解和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毛泽东建党学说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同时也注意从组织上进行建设。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武装党员,要求党员不但在组织上人的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二是指出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的,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三是提出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四是强调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五是概括出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把党的作风问题提到党的世界观和党性的高度加以分析和解决,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六是提炼出整风是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邓小平、等同志结合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基本社会情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党建思想,从而形成了包含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基本内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则主要论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史”,当然还需要有“论”的内容作为“纲要”而概括。毛泽东同志的党建思想的展开及其阐释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内容的吸纳也要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自觉塑造和谐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公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内容可以将“有理想”作为起点而展开。在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前三章中均有所论述。

  在高校思想理论课与政党学说中国化的交互关系中,最为根本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三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第一个转化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四门课程各自从自身所要阐述的理论内容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吸纳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在这一关系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理论课教学课时压缩得多,而实践课又难以成行;(2)选修课基本没开。

  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过程,尽管出版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但这一过程的承载主体还主要是在任课教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尚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载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存在“述而不作”的思维定势;(2)不能针对所在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量体裁衣”;(3)对两头即教材和学生均缺乏深入认识与研究。

  第三个转化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独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高校整个德育体系的“合力”运作。而其它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不知晓,若让其知晓“马列部”也好、“德育部”也好、“社科部”也好,独家无能为力。况且,据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独立的很少,多数已附属于×××学院之中成为一个系,其实就是一个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的交互关系是通过“三个转化”来完成的。“三个转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第一个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基础;第二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关键;第三个转化即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是二者交互关系的归宿。

  4几点对策与建议

  (1)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其中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2)保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3)可吸纳学生辅导员和相关德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部分(不是不吸纳也不是全部吸纳或讲全部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如“思想道德与基础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部分内容等);(4)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度增加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5)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学与、学等政治类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由于如前所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归属的混乱,有相当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既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又讲授政治类专业课便很难把握好二者的度。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相关文章:

论网络社会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06-14

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人学意蕴08-22

我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05-11

以英语学科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浅谈06-13

以英语学科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06-08

人本主义理论对高校药学教育发展的启示05-19

探讨建构主义理论下翻转课堂教学06-10

谈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思考08-08

服务社会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论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