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再思考

时间:2023-02-24 06:26: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高校体育;文献法;社会功能;诊释与梳理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分析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归纳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应包含高校体育所有对社会产生的功效,既从属于高校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又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人才社会化等方面产生较全面而又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该研究将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研究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1世纪带给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学术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现代大学不仅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引导社会前进。现代大学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现代大学的使命被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10月9日公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授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鉴定,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现代大学应责无旁贷的积极完成这种“使命”。大学的功能已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格局。如何进一步改革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使其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是摆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纵观大量研究,就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的研究较多,但认识不一,表现在概念内涵的鉴定上不统一,功能表现的叙述上不一致等,这势必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认识和发挥。鉴此,笔者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内涵进行诊释和梳理,归纳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五大具体表现,以其为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科学认识和合理开发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论释

    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鉴定是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将反映我们对“什么是高校体育”的认识水平。正因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众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材著作中对此都作了一定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不尽统一。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功能观: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一种观点是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等同于社会功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只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而掩盖或忽视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这三种功能观的共同点均表现在力图通过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定义、内容和类型等进行界定,从而揭示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实质。但如果站在大社会整体和变化发展的角度,众研究似乎忽视了高校体育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把复杂多变的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和静止化了。再加上研究方法论上的不一致和缺乏必要的共同的逻辑起点,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三种功能观均没有很好地诊释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各方面所具有的层次性、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系统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统一性等特征。笔者认为,应对迄今仍未统一的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在重新认识高校体育社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进行结构剖析。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均从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必然反映在高校教育包括高校体育中。社会功能从属于功能,理当具备功能的基本属性。在众多词典和相关文献中,很难发现对社会功能进行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仅对“功能”这样解释:“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从解释可以作如此推论:如果这种“作用”或“效能”的受体不同就意味着有不同的功能,事物或方法是“作用”或“效能”的主体。如教育是事物或方法为主体;个体和社会是不同的受体。因此,教育施作用于个体即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施作用于社会即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但个体是社会的“分子”,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机体和智力等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向具有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发展,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组成“分子”有机协调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当然,从属于教育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依此类推,即因其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效果。人才的培养或人的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通过本质功能的发挥而产生的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对于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鉴定,笔者认为,应以功能的内涵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结合高校体育的学科特殊性,对前文所述的三种观点进行整合,可作如下描述:高校体育的功能应包含两层含义,即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人才的培养是基本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衍生功能。基本功能是衍生功能的前提,衍生功能是伴随基本功能实现的同时所派生的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与时俱进的功能。

    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是蕴含在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中的高校体育对社会各种效能的总和。首先,基本功能中对社会的效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获得健身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要效益于社会。如同企业向社会推出产品一样,高校体育的产品就是协同其它学科的教育向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体育作用于社会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将自然属性为主的人培养成以社会属性为主,兼容自然属性的人。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社会适应性,即人的社会化。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同时高校体育所表现出的衍生功能,一是高校体育系统中的诸要素,如师资、场馆器材、学生、体育活动本身等,随着高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日趋发挥其特定优势。即在立足发挥其学校体育功效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兼顾社会的需求,融人社会的信息服务于社会,表现出高校体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二是高校体育在人才的培养和诸要素社会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产生影响,表现出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引领文化)、全民健身等诸多的社会功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上述的有关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三种观点,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多或少地只强调了诸多社会功能中的某些方面。实际上,高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对社会各方面的功效均可被认为是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

  2、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梳理

    根据上述的逻辑思路,再整合各研究的成果,可将高校体育诸多社会功能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2.1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中发现,对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还存在两种的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高校体育促进人才社会化;一种是高校体育各成分的社会化。

  2.1.1高校体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综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社会化概念内涵的解释,可以发现: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和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功能中涵盖的这种个体功能是社会化功能的基础,但这种个体功能必须基于社会需要,表现为“形成共性”,又“发展个性”的双重功能。具体表现为:

  2.1.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具有规则、竞技、拼搏、互勉与合作等特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日常的自觉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为日后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如法律、法规、其它各类社会规章等等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还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可以稳定心理情趣,抑制身心紧张,控制“A”型反映,以增加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及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2.1.1.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观。高校体育本身蕴涵着许多社会的道德观。如高校体育中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公平竞赛”,这一道德理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采用正大光明的手段,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尤为重要.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的功能。

  2.1.1.3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体育的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价值观上。从人的内在心理,到人的体形外貌,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得以锻炼,形成身心俱健的人。这既是当今高校体育的主导理念,也是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

  2.1.2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实际上是相对于大众体育兴起而引发的高校体育诸因素的社会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乃至社会体育逐渐代替学校体育的趋势已初见端倪,进而提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并认为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具体表现在: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②组织管理的社会化;③教学内容的社会化;④组织形式的社会化;⑤体育教师社会化等等。

  2.2高校体育的政治功能

    高校体育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均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要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如60 -- 70年代,学校体育要遵循“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宗旨.长期以来,我国怀着“强国强身”的民族情结,在学校里执行“体质教育”,锻炼身体是为了“建设祖国”。80-90年代学校体育中推崇学习女排的拼搏精神,体育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刻苦锻炼,磨练意志。21世纪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又如高校体育竞赛,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运动健儿摘金夺银,升国旗奏国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无不体现了高校体育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功能将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功能。高校体育也将融合时代的精神,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高校体育将把“传播培育人们的公平、上进、民主意识和公正、团结、奉献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倡导时代新风”有机地融人到高校体育的目标、理念、内容、方法、形式、文化导向中,与时俱进,进一步为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产生重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对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2.3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大学教育的辐射功能,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主要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理论的研究、观念的导引和知识型产业的开办,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起协调和推动作用。高校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育文化媒介的作用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影响经济建设。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领域。如影响较大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CUBA等,由于媒介的有效宣传,收视率非常高,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广大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现在很多院校的运动会、单项竞赛、体育沙龙以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消耗等皆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减少了学校的经济投人,给高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外,改革日益科学的高校体育使当今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购器材,自费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的体力投资”的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在学生中已是比比皆是。这些体育消费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相关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相应推动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其次,高校体育可以利用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立足本校教学富余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放。如场馆师资的开放等,可以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体育消费。高校凭此可以“以体养体”,“以体兴体”。高校体育还可以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兴办体育产业等等。这些均预示并正在展现着高校体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

  2.4高校体育的文化功能

    高校历来都是人类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储藏丰富、信息渠道多、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快,师生整体素质高、思想活跃、诸子百家、立言立说、各种思潮对撞交融,是先进文化孕育和传播的基地。体育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体育知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性行为模式等的总和。

    现代高校体育文化既立足于高校文化的基点,又包含体育文化的特征。再加上高校体育由系统的体育教育向多元化功能的不断拓展,体育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与高校体育教育相互整合,已经基本形成了既包括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社会其它组织和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体育的亚文化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中创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财富及体育物质形态,包括体育观念价值、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制度、环境及体育竞赛成绩等。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校园体育环境、学校运动队(员)、体育活动形式以及文化网络等。它表现出导向性、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高校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的功能

    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开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体育指导员人数太少,体育锻炼者基本知识太少,体育场所奇缺,“被动体育人口”和体育“非管不可”等现实而奇怪的现象。高校体育可以有效地为改变这种现状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5.1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宣传与感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宽裕,体育项目开展较丰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加之锻炼者青春年少,运动场上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共同构成了校园内亮丽的风景点,也成为所在社区最为生机勃勃的场所。过路社区群众停足注目,无不欣赏和羡慕。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无形中会感召社区居民效仿。同时,现在很多高校体育师生的体育与竞赛活动逐步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如定向越野跑、野外生存训练、环城长跑、与社会团体间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竞赛等,充分向社会展示高校体育的风采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即可以加强向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邀传,又可以为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带来一片生机。

  2.5.2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参与和促进。首先,高校师生带着健身知识与技能下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科学辅导,将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即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相比较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最紧缺的,计划到2010年也只能发展到60--65万人。届时与总人口之比约为1:2 155。可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较长时间里还难以达到每千人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而全国高校体育教师约两万名,具有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裁判级别高和指导能力强等特点。如果充分组织和调动起来,将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力技术保证。同样,高校中很多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爱好者,他们的技能水平较高,从事的体育项目广泛,体育意识也较强,在校时可以适当地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实践中去。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将通过与社区的接触,与社区健身活动的有机融合等多种形式,对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进人社会转换角色后,他们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习惯,会随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引导着社会群体接受社会继续体育教育。

  3、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从高校教育功能的前提下,表现出本学科功能的特殊性。同时高校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出它的社会属性,对社会产生各种功效,表现出较复杂的的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体育将更多地与社会体育有机融合,二者进一步和谐互动,共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对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再思考】相关文章:

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社会化思考08-08

浅谈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08-24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08-08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06-11

论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08-24

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探讨08-08

探析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关系08-24

人文教育融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考05-19

高校体育教师赴企业挂职思考论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