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1-03-16 10:45:4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社会保障

    论文摘要本文在其他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兼与考虑我国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提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思路。

      1、我国农村保障方式的现实分析

    1. 1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特点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为:

    1.1.1对土地主要生产资料的依附性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依赖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构成农民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不受特大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基本是稳定的。在农村,土地永远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抵御外部风险最基础、最可靠的保障。绝大多数农民老年后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决定了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低水平。

    1. 1. 2家庭养老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

    尽管几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削弱,但社会养老短期内还不能代替家庭养老(罗元文,2000)。家庭养老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具备了尊老、爱老和养老的优秀伦理文化,更主要是:①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之后,家庭再度成为具有经济依托的保障实体,从长远看,家庭功能的消失又是一个逐步与漫长的过程;②农村家庭分布面广、覆盖面大,当社会还不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和没有作好充分准备之前,家庭保障这种功能是转移不出去的;③家庭养老具有社会养老无法给予的情感支持,如一些生活上的服务及精神交流与感情的慰藉。但这种还要靠国家、社会给予法律、政策和舆论的引导鼓励、给予保证。

    1. 1. 3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社区性

      中国目前农村试行的养老保险形式无论哪一种来讲,都具有明显的社区性,即按照一定地域内(如乡、村最大范围扩大到县)的社会群体组织起来的社会互助。如以乡或村为单位建立对本地域内的全体成员有约束力的敬老院、五保制度、基层的养老保险等等。范围只限于社区成员,资金来源于社区成员共同筹集、保险管理与社区行政管理重合等等。农村经济发展的社区性决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社区性的存在价值。

    1. 2现行农村养老模式的内部弊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及逐步落实,国家对家庭生育子女数量的管制,彻底打破了农村家庭“多子多福”的期望,进而动摇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根基。独子女户及独子、独女户的不断增加,使传统的农村大家庭向现代的核心小家庭转变。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结构的简单化、核心化,不仅降低了我国现代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农民家庭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史清华,2000和2001:第一章)。除此之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年轻人价值观和家庭观的变化,也从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家庭中年轻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沟,进一步弱化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为了遵循科学的严谨性,也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国现行家庭养老模式的弊端,笔者特引人有关学者在1999年和2000年所作的相关实地调查。样本的采集分别来自具有相似农业背景的江苏两镇,即兴化市沙沟镇和高邮市临泽镇,样本容量为568个。通过调查,发现两地养老存在下列情况:

    1.2.1家庭养老容易产生纠纷

    薛兴利等人(1998)曾对山东农村进行调查,认为近两年老年人与子女发生过纠纷案的家庭占51. 4%,基本无纠纷的家庭占48. 6 0% . 1999年江苏沙沟、临泽两地也存在不少养老纠纷(表1)。

 

    从产生纠纷的数量上看,1999年发生纠纷的总比例沙沟为20%,临泽为16. 2%,比薛利兴等人的调查略低。从产生养老纠纷的对象来看,绝大部分产生于婆媳之间。在问及“为什么会产生纠纷”时,婆婆和媳妇回答“合不来”的平均占86%。

      这一简单分析表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也日益显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内部养老系统的道德层面显得尤为脆弱,维系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的道德血缘纽带,已经不如从前那么稳固。

    1.2.2家庭照顾时间基本保证但呈现不平衡性

    “核心家庭”的出现和形成,将会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伴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老年人的照顾成本随之上升。另一方面,当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以及生病住院时,依靠老人的子女来照顾在时间上确实有些困难。特别是农村产业化的进程已经大大推进的今天,农民的空余时间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大为减少,并且这种情况会愈加明显。
   1.2.3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家庭赡养方式发生变化

      调查显示,两地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较多,沙沟占55%,临泽占52%。调查显示,有80%的老人和85%的子女愿意与父母分开生活,71%的老人和83%的年轻人认为这样会给双方生活都带来方便,22%的老年人和14%的年轻人认为可以减少和避免矛盾。

    1.2.4家庭养老承担的风险有所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户的收人差距也逐步拉大,贫富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加上伴随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单纯的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发展,由原来的依靠粮食作物增产增收变成了现在的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农民的收人受市场性、季节性和气候性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农民在增加收人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收人的不稳定性。

      2、我国的国情: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是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扩大趋势,1978年,中部和西部的农民收人水平基本相近,与东部农民收人差距为22%。 1985年,各区域农民的收人差距逐步拉大,并形成了东、中、西的收人梯度,其收人比为1:0. 74:0. 63。到90年代,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1999年,东部农民的收人为中部的184%,东部农民的收人为西部的`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