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3)

时间:2020-08-22 14:09: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作为未来的价值定位,共产主义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确立为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恰恰是推进社会趋于和谐的动力。

    我们所正在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状态,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目标指向。这种目标指向从终极意义上来讲,就是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不存在“人学的空场”,社会是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动力和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核心。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可以归结为: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规范下所形成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这种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不同区域之间关系的和谐,各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人、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正是这多种社会要素互动协调才能真正推动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有机状态的形成。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目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渊源,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际社会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与展开。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才能真正消除“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狭隘性。“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和谐状态是超越阶级局限的产物,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如果马克思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的话,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从马克思早期的文本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首先就表现在它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人,认为人是世界的终极归结,自然是人化自然,是人的活动的积淀,思维是人的实践的产物,没有人,世界对人来说就是无。所以马克思才一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同时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费尔巴哈也突出了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哲学的最高对象。但他与马克思不同,他只看到了人的现象存在,没有看到人的活动,不理解自由人的实践活动才是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就是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还是价值意义上的本,天地间人具有最高的价值,没有什么还能比人更高贵的了。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相关文章:

1.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论文

2.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研究分析

3.浅析哲学性格和大学教育的渊源的优秀论文

4.马克思哲学观的审视论文

5.论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

6.分析国外资本主义理论新动向

7.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的理论探析

8.浅论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论文

9.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