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2)

时间:2020-08-22 15:49: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浅析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3.高度重视过程教学,鼓励学生体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体验探究,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也可纠正错误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的使用时,我就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如何比较雪碧和稀硫酸的酸性强弱?
  (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比较它们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深浅程度来确定酸性的强弱。)
  师: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
  (教师的设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之后,生成了“将颜色按深浅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并标上数字,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颜色及深浅”的创意。)
  师:这正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确定下来的标准比色卡。pH试纸的功能类似于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性强弱不同的溶液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通过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最接近的那种颜色所对应的数值就是该溶液的pH数值——表示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本课教学中,无论是用紫色石蕊试液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还是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都需要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评判的依据。当我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食醋中时,学生观察颜色,回答说:“紫色变成了橙色。”“橙色”的回答与课本“红色”有出入,但却是学生对色彩真实的感受。对此,如果采用“橙色—橙红色—红色”将实验现象篡改为“红色”的处理虽然简单,但既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更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可取;如果吸取教训在课前将溶液浓度调合适,使实验现象定格为纯正的“红色”,确实可以避免课堂中不必要的色彩之争,但仍然无法解释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不同酸性溶液时必定遇到的颜色的差异,不可行。因此,我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渐变”这一知识储备,引导学生体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强弱不同的溶液时,会变成红色系中深浅不同,色泽不一的各种颜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观察到的真实现象,更合理地体现了指示剂变色的实质。由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对石蕊变色“颜色有深浅”的鲜明视觉体验,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通过观察指示剂不同深浅的颜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教师的设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比较并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并极富挑战性,引发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顺利地完成以“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不同深浅的颜色”,作为从“定性测定溶液酸碱性”到“定量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迁移。
  三、注意“探”与“实”的有效结合
  教师要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将课堂变活。同时,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注意与教学实际的相互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使其学习效率高效。例如在教授被子植物“双受精”现象时,我利用动画来模拟,更加形象而直观。这样学生学起来也感到特别轻松,而且记忆深刻。再如在探究“升华和凝华”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的:
  探究实验:调制鸡尾酒
  师:同学们,咱们在酒店吃饭时,见过鸡尾酒吗?
  生:见过。
  师:你们知道酒杯里如梦如幻的情景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吗?
  生:里面放的是干冰。
  师:我们现在自己动手调制一杯好酒。
  制作过程:在一杯饮料里投入一块干冰,杯中立刻浓雾弥漫。
  师:同学们能否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一下眼前杯中的情景?
  教师对同学们的描述进行精要点评,并帮助同学们对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深化理解,然后再进行思维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生:舞台上的仙境也是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水蒸汽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
  生:樟脑丸升华的气体来驱虫……
  本节课通过一个小小的探究实验将同学们的兴趣瞬间激发出来,大家在“做中学”,在“看中思”,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难点问题的解答变得有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三维目标悄无声息地得到了渗透。
  当然,就目前课堂实践来说,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变,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已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及社会对的所谓成绩认同评价等因素没有变。教师在课堂上践行“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时会有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困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对角色的把握必须有一定的度,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教养习惯与学校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衔接,又要考虑教师本身专业知识结构、思考方式、思维方式与教材编者意图感悟的一致性衔接。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反思、提升,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堂行为的有效渗透,以创新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3]刘艳平.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J].新课程,2010,(6).
  [4]司连荣.改变课堂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10,(10).
  [5]张德富.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J].时代教育,2010,(12).

论文相关查阅: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浅析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相关文章:

1.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论文

2.谈谈高中政治教学与提高课堂有效性相结合

3.如何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实效性论文

5.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6.音舞结合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浅析论文

7.立足学情开展有效合作方式教学论文

8.高中的政治课堂互动实效研究论文

9.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浅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