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时间:2022-04-19 11:40:43 论文格式 我要投稿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此文是由广东应届生求职网收集,为了让广大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下面相关推荐一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供大家参考。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篇1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1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1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1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1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4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4.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1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1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2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1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3号黑体) 学 号:(××××××××3号黑体) 指导教师:(××××××××3号黑体) 专业:(××××××××3号黑体) 年 级:(××××××××3号黑体) 学 校:(××××××××3号黑体)

  4.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3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献采用。 摘要1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1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 中文摘要1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1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3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5.主体部分

  5.1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5.2序号 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3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4号宋体)。 1.1××××(小3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4号宋体 )。 1.1.1××××(4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4号宋体)。 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5.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1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5.4注:论文中对某1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1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 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1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1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 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

  5.5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5.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1排序、依次列出。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篇2

  一、总则

  本标准由教务处负责制订、修改与解释,望各相关学院参照执行。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财经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报告,以下统称毕业论文)的撰写制作。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可参照本标准的原则要求、按外文写作规则制作。

  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的撰写制作参照本标准执行,篇幅可略小。

  (二)本标准的执行

  本标准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执行。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毕业论文原则上不能提交答辩。

  (三)本标准的监督

  为确保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实施学院和教务处两级审查监督。

  二、毕业论文结构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封底。其中毕业设计的正文还应包括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数据和结果等;“附录”、“后记”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

  (一)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院、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等10项内容组成。

  ①本标准在原标准基础上修订而成,修改过程中参考了会计学院制定的最新规范。

  (二)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在300~5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为动词或名词,数量不少于3个,不超过5个。

  (三)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英文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由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翻译而成。

  (四)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以及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等的对应页码。

  (五)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正文字数应在7 000~10 000字之间。

  (六)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七)附录

  附录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主要包括:

  (1)放在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

  (2)复杂的数据图表;

  (3)论文使用的字母或缩写符号的意义;

  (4)计算机程序及有关说明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内容的、对写作过程帮助比较大的、相对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包括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参考论文、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参考书目(包括著作或教材)和网上参考资料(包括网站上的论文和数据等)等。

  (九)后记

  后记主要表述本人在写作中获得的感受,表示对相关人物的感谢。

  (十)封底

  封底由指导教师评语、学院论文答辩机构意见两部分组成。

  三、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毕业论文必须按照以下格式要求排版。

  (一)纸型及页边距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纸(297mm×210mm)打印。上、下、左、右的页边距一律设为2厘米,不设装订线。

  (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编辑要求如下:

  1.文头。封面上部居中,3号宋体加粗,下空两行。固定内容为“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空两行。

  3.论文副标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副标题与主标题加起来不得超过两行

  4.作者、学院、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_GB2312,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其中,“专业”一栏除专业外还应列示方向(使用括号);“指导教师”一栏应包括姓名和职称;答辩日期和成绩两栏内容留空,由论文答辩机构手写。

  5.中文摘要及关键词。另起一节①。标题为“摘要”,3号黑体。段前为两行,段后为一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内容用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22磅固定值。

  “关键词”三字用4号黑体,后接冒号,内容用小4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7个,词间空一格,不加标点。

  6.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另起一节。英文摘要的标题为“ABSTRACT”,3号Times New Roman 粗体。段前为两行,段后为一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英文摘要的内容格式为: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首行不缩进,段后空0.5行,行距为22磅固定值,不采用悬挂格式。每个英文标点符号后,都要加一个空格。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后接冒号,为4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内容用小4号Times ①“另起一节”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插入→分隔符→分节符类型的“下一页”→确定,下同。

  New Roman,上空一行,居左独占行,单倍行距;不同的关键词之间加英文的分号“;”。

  7.目录。另起一节。标题为“目录”,3号黑体,顶部居中;段前为两行,段后为一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目录内容的汉字部分为小4号仿宋,页码和连线为“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一律居左,页码右齐。

  建议利用论文模板,通过更新域来更新目录内容,实现自动编排目录的功能(显示一、二级标题)后,按要求的字型和字号进行修改。

  8.正文文字。另起一节。论文标题为3号黑体。段前为两行,如果没有副标题,段后为一行;如果有副标题,段后为0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论文副标题为小3号黑体。段前为0行,段后为一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

  论文正文内容的汉字一律按小4号宋体字排版(一级标题、公式和图表除外)。论文正文中的英文字号要与汉字相对应,建议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不得使用汉字专用符号。

  正文文字的字符间距为标准字距,行距原则上为22磅固定值,但正文中的表格和公式为单倍行距,一二级标题按规定格式处理。

  9.正文文中的各级标题。标题的层次如下:

  “一、……

  (一)……

  1.……

  (1)……

  ①……”

  一级标题“一、”,4号黑体,独占行,段前段后各占1行,单倍行距。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一)”,小4号宋体字,独占行,段前段后各占0.5行,单倍行距。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1.”、“(1)”、“①”等,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三级标题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然后接排。四级以下标题必须接排,不得独占行。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原则上,同一级标题的数量不得少三个。

  正文标题与段落均按汉字书写习惯,首行缩进2字符,一律不得采取悬挂缩进的格式。

  论文三级标题的编号格式如表1所示。

  10.注释。注释采用脚注方式,具体操作为“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确定”。编号格式采用“①②……”,编号方式采用“每页重新编号”。脚注内容必须通过插入方式自动生成,位置为“当前页页面底端”,字体使用默认格式,一般为宋体与Times New Roman 5号字,编号不采用上标,其后没有空格,悬挂缩进1字符;若脚注的内容为注明引文出处,则顺序同参考文献格式,但须在最后标明引文的页码或页码区间。

  11.附录。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段前为两行,段后为一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附录内容的字体一律为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22磅固定值。

  12.主要参考文献。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4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论文在前,著作在后;每一类文献按其发表时间的先后(近期在前,远期在后)排序。中外文参考文献统一编号,编号形式为阿拉伯数字后加圆点(如“1.”)。

  13.后记。后记的标题为“后记”,4号黑体。段前为两行,段后为一行,居中独占行,单倍行距。后记内容的字体一律为小4号楷体,行距为22磅固定值。

  14.指导教师评语。排在封三上半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由指

  导教师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15.学院答辩机构意见。排在封三下半部,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手写,由学院答辩机构负责人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四)表格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1.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5号黑体,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单倍行距。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加粗;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2.表体。统计类表格中的所有表线都是细实线(1/2磅);会计类表格的上下端线一律使用粗实线(1.5磅),其余表线用细实线。表的左右两端不应封口(即没有左右边线)。表格主体部分中的文字和数码均使用5号字,单倍行距,文字为宋体,数码为“Times New Roman” 字体。如果表格中数字过多,也可以使用小5号字或更小的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

  3.关于表中数据出处的说明。可以在表体的下端,用小5号字说明,亦可在表的标题中插入脚注进行说明。

  4.其他要求。同一个表格应尽量排在同一页上,不要分开排在两页。正文中应当有必要的引导语,以便引出表格。表的引导语必须在所引导的表格之前,对表格内容解释的文字应另起一段,原则上排在相应表格之后,但如果引导语下方的空间排不下表格,可将表格排在下页第一个独立的自然段之前。横排表格的前后前需插入一个分节符(下一页),并不得排正文文字的内容。

  (五)图

  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用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图号全文连续编号。图中的文字为5号宋体字,单倍行距,尽量使用没有边框的图文框或文本框;所有的线条和文字最好安排在同一个画布上。正文中应当有必要的引导语,以便引出图形。图形的引导语必须在所引导的图形之前,对图形内容解释的文字应另起一段,原则上排在相应图形之后,但如果引导语下方的空间排不下图形,可将图形排在下页第一个独立的自然段之前。

  (六)公式

  文中的公式应首行缩进2字符,5号宋体,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0.5行,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式”。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换行编排,

  在加号或减号处换行,换行后第一个符号应与上行的第一个等号对齐。文字内容较长的公式,应当采用叠排的方式。公式的编排尽量使用插入“域”的方法编辑,也可使用公式编辑器。

  (七)数字

  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阿拉伯数字超过4位时,应使用空格作为千分位的分组符号。

  (八)标点符号

  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九)计量单位

  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十)页码

  封面不加页码;中英文摘要合在一起排页码,使用罗马数字“I,II,III”编号,从“I”开始;目录单独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从“1”开始;正文需要单独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从“1”开始。正文及以后的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的页码连续编排。所有的页码均在页面底端(页脚)居中书写。所有页码均为5号加粗。

  (十一)页眉

  除封面不用页眉外,论文的其他部分必须使用页眉,其格式要求如下:

  1.正文以外的部分,其页眉文字的内容是该部分的标题。如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的页眉文字分别是“摘要”、“ABSTRACT”、“目录”、“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不同内容必须插入“分隔符”中“分节符”的“下一页”。在定义不同部分的页眉时,应取消默认的“同前”或“链接到前一个”选项。

  2.正文的奇偶页页眉的内容不同;其中,奇数页的页眉文字为论文题目(含副标题),偶数页的页眉文字为“东北财经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应用的范围为“本节”。

  3.页眉的线型为上粗下细的文武线,文字内容的字体为宋体或Times New Roman,5号加粗,居中独占行,段后空1行,单倍行距。

  四、定稿论文的印刷、装订与电子文档的版式

  定稿论文必须按照规定格式和数量印刷、装订,在上交文本文件的同时,还要一并上交电子文档。

  (一)印刷与装订

  定稿论文一律用A4纸打印,单面印刷。文稿一律左侧装订。

  (二)份数

  定稿论文至少应印制3份。其中存档论文1份,需要用学校统一制作的封面,答辩论文的份数由学院根据需要确定。

  (三)电子文档的版本

  电子文档必须是WINDOWS—XP系统下OFFICE2003版本的WORD文档,所有内容(包括横排表格)必须排在同一个文档之中。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篇3

  摘要:

  新经济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新、较高的要求,但我国传统的会计本科教育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企业环境的要求。我们必须借鉴西方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对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系统的改革,以适应新经济的要求,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结构的需求。

  关键词:

  会计本科教育 知识 能力

  会计教育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会计教育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而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则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根本体现,因而应当作为会计教育的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务必要改进会计本科教育,努力培养会计本科生的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的自身经历,对会计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经济条件对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能力的要求

  我们正在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新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尽管目前人们对于什么是新经济尚存在不同认识,但总的说来,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由高新科技所驱动,金融资本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新经济将对社会经济各个层面产生重大影响,对会计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将日趋一体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的价值将显著增强,金融创新等技术大量使用,企业的环境将更加复杂,变化更加迅速

  (二)新经济对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要求

  新经济将对会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相应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新经济条件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学习能力;

  3.沟通能力;

  4.创新能力;

  5.分析判断能力;

  6.收集和获取信息能力。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对会计本科教育进行改革,以改变传统会计教育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从而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1990年9月,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AECC)提出了关于改进会计教育质量的第一份研究公报: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在这份报告中,AECC认为,传统的知识获取型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本科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三、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能力培养的不足

  在我国,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用人单位,都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从我国各类院校的会计教学的实际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即便是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也仍然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的窠臼。案例教学运用较少,即使有,也存在案例过于简单抽象、脱离中国实际等问题。教学实践浮于形式,尽管目前许多高校设立了会计实验室,但会计实验室与企业的实际相差甚远,其设计的业务都是简单化的常规业务,难以起到实习的效果。而毕业实习也处于放羊状态,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上述原因,导致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实际中却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动手能力差,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均存在严重缺陷。

  四、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专业本科生能力

  为了适应新经济的要求,我们必须借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现行会计本科教育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传授上,以全面提高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

  (一)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过多的状况,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完善其能力结构。

  1.加强案例教学

  可以在借鉴西方案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编写适合我国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讨论。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提炼。

  2.论文写作

  尽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是研究型人才,但是,会计专业本科生仍然需要具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并撰写出完整文章的能力。可以针对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以适当的指导和总结。

  3.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够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先要求学生自学,而后由学生上台讲授的方式,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引导学生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4.专题讲座

  对会计、审计、财务以及经济等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面,及时更新其所学知识。

  (二)多渠道探索专业实践途径,加强专业实践

  首先,采用模拟教学进行实况模拟、资本市场典型实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

  其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加强合作,寻求实习的多种渠道。在审计季度到会计师事务所去从事审计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会计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并能接触多种行业、规模企业的业务。

  第三,加大实习的比重,并建立有效的实习考核办法(如要求学生每天写实习日志、结束写较为详尽的实习报告),使实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玮.21世纪我国本科会计培养目标研究[N].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4).

  [2]杨金忠.中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0(9).

  [3]汤湘希.美国会计教育概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财会通讯,2003(10).

  [4]陈汉文,陈华.二十一世纪会计人员的求生术[N].中国财经报,2002(1).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 篇4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技术本科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本科教育实施过程具有本土立场和实践取向等特征。本土立场主要体现在技术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中渗透本土意识、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实践关怀则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关键词:

  技术本科教育;本土立场;实践取向

  作者简介:

  易丽(1979),女,河南信阳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高等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10JDGC008)成果之一,主持人:夏建国;201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共建教学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B10049)成果之一,主持人:易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57-05

  近年来,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对技术本科教育的重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时代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教育领域的折射。何为技术本科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1]在社会人才培养上,技术本科教育更加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技术本科教育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在课程与教学上,技术本科教育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这些特点成为技术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错位竞争的优势,也是其生存发展的立足点。

  一、技术本科教育: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技术本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它是一种时代性和地区性都较强的高等教育类型。

  (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教育

  1997年至2012年的十多年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据统计,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仅为1.8%;2008年已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所占比重也上升至7.3%。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及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三产业在总体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两者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尽管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产业内部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产业中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也日渐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发展。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人力需求,还是由于第三产业振兴而增加的岗位,其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中等技术人才已难以胜任。

  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的部分城市,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已上升到专科以上层次。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龙头,地区产业结构已从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与此对应的教育层次结构的中心应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稳定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教育;其重点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研究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然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传统的高职高专偏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服务对象和培养层次有限,不足以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必须通过一个相应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因此,“技术本科教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二)技术创新驱动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发达国家以及部分跨国公司依靠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产品风靡世界,“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性话题。但现实却是:“中国制造”技术,特别是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10-2011)》(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储备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总排名为138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而可用的最新技术更是排名94位。[2]

  21世纪,我国将大力发展以装备工业为主的制造业,通过提高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实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从根本上改变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被动局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大量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创新人才尤为重要。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压力,我们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力量,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来完成技术创新的使命。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本科层次技术人才为己任,恰恰满足了技术创新型国家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发展技术本科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技术本科教育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走的还是一条“精英教育”之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但是,大学的人才培养仍然是“精英人才”模式。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凸显,约有20%的学生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一方面是有些不擅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学不会相应的知识而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培养了社会并不需要如此众多的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出现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教育模式单一和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大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技术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理性抉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高等教育的格局也进行了大调整,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势而生。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地方高职高专院校重组、合并、升格而来,它们的前身有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办学传统。与国内老牌本科大学相比,它们不但具有本科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而且受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模式、教学水平、办学传统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型人才。因此,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纷纷从自身条件出发,与老牌本科院校“错位经营”,将学校定位于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实施“技术本科教育”,我们将这类新建本科院校称之为“技术本科院校”。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技术本科院校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第一,技术本科院校在升格前已有多年甚至几十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经验,这使得它们在教学观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举办技术本科教育的优势;而老牌本科院校在这些方面则很难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第二,技术本科院校根植地方,在为地方培养技术型人才和产学研合作上有明显“地利”优势;而老牌本科院校大多数分布于大中城市,与地方接触不多,很难迎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第三,相对于研究型高校来说,技术本科院校在分类定位、历史沿革、校际特色等方面均表现出其专业的“外适性”特点,培养目标定位于地方经济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具有延展性和适应性。这样的目标定位既可以避免与研究型大学、老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又可以弥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的缺失。

  但是,技术本科院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新建的技术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老牌大学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和对效率的追求,这些学校往往模仿或追随“先行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性、攀比性、趋同性’问题”[3]。

  那么,如何解决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呢?在明晰了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之后,我们需要挖掘代表技术本科教育个性特征的两大核心——本土立场和实践取向。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技术本科教育”是技术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本科院校以及特色发展的关键。

  二、技术本科教育的本土立场

  “本土立场”在此包括两方面的意蕴:一是就地缘性的角度而言,指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根植地方、服务地方,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学校各项工作,并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就价值取向而言,指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有原创意识和自主意识,从仰视传统本科教育的姿态中解放出来,挖掘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开创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之路。

  技术本科教育为什么要在发展中秉持本土立场?这根源于此类教育的发展动因和发展定位。技术本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必须根植地方又服务地方。那么,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怎样秉持本土立场呢?我们认为本土立场和本土意识应该贯穿在技术本科院校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落后、偏安一方的地方意识,而是在开放、交流、与实践结合的意识中显示出自己鲜明的主体立场。

  (一)在办学定位中渗透本土意识

  技术本科产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加快内涵与外延建设以利于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由层次提升向内涵发展转型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学校在考察已有办学传统以及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与其他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应用型定位。这一定位在办学目标、办学类型、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本科院校不同,其中渗透着本土立场和本土意识,也体现了技术本科院校在主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处境和前景的权衡。

  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主动思考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激活技术本科院校活力的根本所在。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地方性”和“高职高专性”是这类院校的显著特点,它们在满足当地生产和发展需要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办学优势,这也是它们能够发展的社会基础。技术本科院校假若背离了这些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不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定位和发展,在当前高校数量激增的大背景之下,则很难保证其在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所以,在办学定位和办学过程中始终持有本土意识是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技术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它承担着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他们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都相对弱一些。”[3]然而,技术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类型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性。从知识结构来说,技术本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其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特征。二是应用性。从能力结构来说,技术本科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三是社会性。从素质结构来说,技术本科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

  由于技术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和行业依附性,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技术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技术本科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并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三、技术本科教育的实践取向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加突出人才智能的“应用”特征,这类人才能“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5]。技术本科教育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应用”既是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也是技术本科教育办学的立足点,它内在规定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实践导向和职业导向。不论是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来看,还是从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目标定位来看,技术本科教育都表现出关怀实践的特性。可以说,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性是技术本科教育的精髓,它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并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一)实践取向的专业及课程设置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是技术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专业及课程设置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行业结构调整为专业及课程设置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技术本科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形成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是其发展的生命力。

  第一,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看,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的不同;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能力结构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技术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区域和行业需求,既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第二,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和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工业发展步伐组建“实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强调行业适用性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业和企业界不断变动的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灵活性专业。[5]

  第三,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以学科为依托,还须以社会行业的科技发展为立足点,既要考虑学科基础,更要适应社会用人需要,并以此确定专业培养模式、适应范围、培养层次与规格等,再按专业培养要求,选择专业的主干学科,设置课程。[6]因此,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学校要深入分析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增设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构建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应用性课程体系。

  (二)实践取向的教学设计

  与传统本科教育相比,技术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它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与体验性等非认知性目标,而不是认知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技术本科教育“十分关注实践、实验、实习、训练、证书培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其内容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要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而不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逻辑与前沿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7];在教学方法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案例式、实验、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的综合运用。

  作为技术本科教育的载体,技术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8]。本着这一思路,不少学校做出了实践取向的教学设计,有的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所用的距离;有的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实施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有的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与工作实际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实验环境;有的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重视项目教学、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结合。

  (三)实践取向的科研定位

  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技术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技术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其性质、内容、对象、方法、要求、目的、

  意义都与学术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不同。技术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开发研究,较少关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围绕着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的。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既是一种学术型的产业活动,又是一种产业性的学术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创新的过程,是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组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双方以技术创新为目标开展教育与科研合作,促进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四)实践取向的师资建设

  从事技术本科教育的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等素质外,还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但是,目前担任技术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都是在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其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技术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类学校需要培养一支熟悉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双结构型”师资队伍。

  “双结构型”教师概念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适应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而提出来的。有学者将“双结构型”教师概括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教师要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教师既能从事文化课或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教学;“三能”是指教师具有全面的能力素质,能进行专业理论课或文化课的教育教学、能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能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四证”是指“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合格的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等。不论是哪种理解,技术本科院校所需的“双结构型”教师要求都蕴含着实践取向。

  目前,许多技术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双结构型”教师的重要性,依托实践培养教师或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作兼职教师成为它们建设师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安排教师到相应行业、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创业投资专家、工程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种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资源培养“双结构型”师资队伍的做法形成了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它为学校塑造了一支能适应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这支师资队伍又会为企业和行业培养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45.

  [2]刘晓保,夏建国.技术学科:一种客观存在的知识体系[J].职教论坛,2011(10):48—52.

  [3]袁兴国.建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评估考核标准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38—40.

  [4]甄国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2—174.

  [5]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6]姜煜林.外适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特点之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7):78—82.

  [7]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2—135.

  [8]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相关文章:

本科的毕业论文格式11-16

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模板图解11-29

护理的本科毕业论文格式04-28

本科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09-23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格式09-11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格式08-22

体育本科毕业论文格式11-05

本科毕业论文的提纲格式及范例10-05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说明09-04

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详解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