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 提纲

时间:2021-04-15 15:29:23 论文提纲 我要投稿

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 提纲

月亮应该是夜空中除了星星之外最引人注意的景物了。皓月当空,当人们仰望苍穹之时,总会引发无尽的遐想与感慨。正所谓:“月圆像画,月缺是诗。”回忆我们中学学过的古诗文,会发现,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曾用自己的诗词作品诵咏过“月”这一意象,“月”这一意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浅论高中语文诗词中“月”的意象 提纲

    归纳之后就会发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古典诗、词约有40余篇,(主要集中在第三册与第五册)而其中涉及“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共有20多句,篇目约占到总数的一半。这还不算其它现代文中引用过的有关月的诗句。以下是课本中出现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古体诗: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明明如月,何时可啜?月明里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我欲困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每每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有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格律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将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江《扬州慢》)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以上诗句说明,“月”的反复出现应该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月亮作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会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呢?“月意象”的介入参与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下面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中“月”的特点: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月”作为自然物象的一般特点,阅读一些课文中的诗词我们会发现,诗人笔下的月的形状或是圆润的或是弯弯的,月光或是皎洁或是朦胧。她们融入作者感情之后变为意象,这些意象组织在一起,往往就营造或烘托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这就是“月”这一意象的第一个特点。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等一些美好的神话流传,说明人们一直把月当作美好的景物来描写。因此文人笔下的月无一不是优美而耐人寻味的。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这就鲜明地营造出一个秋日的傍晚,一明月为背景的一副和谐、宁静的生活画面。又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李白是非常喜欢写月的诗人之一,据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在这首诗中,作者只写“半轮月”,这就引发人联想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以及另外半轮月会如何美丽,再加上对月影的描写,虽然月色明朗,但仍不失朦胧的意境。其实,不仅古人爱这样写月,现当代作家也爱把月写得优美而朦胧,这一类最典型的代表要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